吸引青少年往大灣區 要先消除仇中遺毒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出席深圳慶祝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慶典,提出要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香港青少年前往大灣區的積極性較低,意願不強,主要的原因仍然是香港社會存在過度醜化內地的情況,令年青人對大灣區有錯誤的認知,因而,吸引年青人到內地求學和發展,當前最重要的仍然是扭正香港社會氛圍,消除仇中遺毒,尤其要做好學校教育的工作。

深圳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國際一流的現代化大都市,其經濟規模在亞洲地區排名第五,已經超越香港。深圳的現代科技產業發展得尤其凸出,有華為、騰迅、大疆等一批國際化的大企業。深圳過去40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達20%以上,也是亞洲區內,甚至可以說是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大城市,深圳早已成為令人嚮往的大都市,吸引了許多年青人前往深圳闖一番事業。

但是,深圳卻還未成為香港年青人嚮往的城市,雖然越來越多香港年青人對香港的前景感到悲觀,經歷了去年的修例風波和今年的新冠疫情之後,有不少青少年學生選擇離開香港,前往其他地區求學、就業或創業,但他們選擇的目的地,也以英、美、澳,甚至台灣和東南亞地區為主,深圳及大灣區尚未成為香港青少年求學、就業的首選城市。

香港青少年不嚮往深圳,原因為何?已成為城中熱話,有些人認為主要是香港與內地存在文化差異,但這種說法並不成立,如果存在文化差異會成為阻礙香港青少年前往求學、就業的主要原因的話,那麼不論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和台灣等熱門地區,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與香港不存在文化差異呢?

如果要比較文化差異的程度,香港與大灣區同源同語,大家都以粵語為母語,吃粵菜、看港產片長大,許多生活上的習俗和文化相同,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應該是最小的。相反,英、美、澳等國家與香港,不僅文化差異大,而且可能還要面對種族差異,有機會會受到種族歧視等問題。即便台灣與香港之間的文化差異,也比香港與大灣區之間更大。
也有人說是香港與大灣區的社會制度差異比較大,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實行資本主義,較注重個人自由,與西方國家和地區較接近,反而與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差異較大,舉例而言,有些香港青少年就很擔心,到大灣區生活,未能使用他們熟悉的社交媒體和網頁,讓他們感到不便。但是,這種情況即使存在,也不應該成為阻礙兩地交往的重大障礙。內地的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不論是即時通訊還是社交媒體,發展得都很成熟,Wechat、TikTok、微博等都已經成為國際上廣泛使用的社交軟件,香港青少年應該不會有障礙。

即使有部分青少年一定要使用在香港熟悉的即時通迅軟件和社交媒體,只要在香港購入一張兩地卡,或大灣區卡,就可以實現資訊方面的暢通無阻,所以,這也不應該成為阻礙青少年前往大灣區的主要障礙。

香港青少年前往大灣區發展的意願低,積極性低,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香港社會充斥着過多的醜化內地的資訊和輿論,許多香港的青少年,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起來,自幼就被人灌輸錯誤的認真,以為深圳河北岸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地方,到內地隨時有可能被人販子拐賣,隨時可能吃到黑心食品,買到黑心生活用品,處處有陷阱,人人都不講衞生,不文明,試問誰願意前往這樣的地方?

這些醜化內地的資訊在香港社會早已氾濫成災,以至於在香港存在十分嚴重的仇視內地人,排擠內地人的心態,內地遊客到香港旅遊、消費、購物,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也要在香港遭受不明不白的歧視和排擠,甚至被嘲笑和毆打,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成長起來的香港青少年,又怎麼能對深圳和大灣區產生嚮往之心呢?
因此,吸引香港青少年前往內地求學、就業和發展,首要仍然是要扭正香港社會的仇視內地,過度地醜化內地的遺毒,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要做好學校的教育工作,要讓青少年學生在校園內能夠接觸到有關深圳和大灣區的正面和準確的資訊,全面了解真實的大灣區,這才能夠讓香港青少年願意到大灣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