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須對症下藥 讓青年樂於走入大灣區

(中通社)
(中通社)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3月13日閉幕,人民大會堂舉行最後一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發言時說,大灣區可讓香港年青人更全面、立體了解國家。陳卓禧的見解與《堅雜誌》採訪的幾位年青人的真實體驗不謀而合。香港雖然資訊自由,但許多青年對內地的了解卻十分片面,甚至長期受誤導,因而對大灣區存有疑慮。政府須對症下藥,營建更客觀、全面的媒體環境和教育環境,助青年人開放心胸,樂於北上大灣區。

陳卓禧(中通社)
陳卓禧(中通社)

陳卓禧表示,內地及香港雖然只有一河之隔,但部分香港年輕人與內地「距離比較遙遠」、「有外人的感覺」,認為因他們對內地未有親身體驗,「聽了很多關於內地負面的故事,他們就以為這就是內地的全部」。

陳卓禧的所言所感有事實的依據,《堅雜誌》第40期訪問了三位在大灣區尋找發展機遇的香港年青人,他們所講述的個人真實經歷,正好反映出這些情況。前香港大學學生評議會主席阮傑誠在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說:「香港媒體塑造了一代人的意識;他們選擇報道黑心奶粉等一系列負面新聞,但卻不會講國家發展建議正方面正確的事情。我們這一代,對大陸已經有了既定的印象,由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接受這樣的教育,當然也會令我有這樣片面的想法。」

阮傑誠說:「由中學到大學,我看到的內地幾乎全是負面的報道,……」當他在內地生活,接觸了較多的內地人,才感覺到人家也並非思想封閉,甚至在很多方面都相當前衞,很遺憾之前接收的信息那樣片面。

今時今日,有圖未必有真相,只通過媒體片面報道,未必能真實而全面地了解中國。阮傑誠的真實經歷證明,讓青年人了解真實的內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直接走入內地,讓他們自己去看,去聽,親身去感受。香港青年人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必須先有客觀、全面的了解,走入大灣區能更真實地了解中國。

身為中國人,卻未能對自己的國家有全面的了解,這是令人嘆息的事情,尤其在香港,雖然是資訊自由而發達的社會,但有關內地的信息卻極端地片面,以致對青年一代產生了誤導,令很多青年人不能全面、客觀地了解內地,反而被偏見主導了他們的視線,這是香港目前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

大灣區建設落實之後,包括陳卓禧在內,社會上的有識之士希望能有更多香港青年人到大灣區「去吃去看」,在大灣區「多交朋友,多聽故事」,然而,擺在面前的現實是,在特殊的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香港青年人,對於到內地仍然心存疑慮,深圳雖然僅一河之隔,在廣深港高鐵開通之後,港珠澳大橋通車之後,整個大灣區的交通也便利了許多,但香港青年人仍然未能放開心懷,到大灣區去。如何打破香港青年對內地固有的負面觀感,如何讓青年們開放心態,樂於北上,這是目前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努力的事情。

過往,談及青年和大灣區發展,許多人很自然地直接提及資源的問題,諸如要求政府和社會提供資助,或為年青人安排各種各樣的行程吸引他們前往交流等。過去幾年,這類的交通活動舉辦得並不少,但成效如何卻存有爭議。總體而言,香港青年人對內地的固有的負面觀感仍然未出現大的突破。

因而,讓青年人走入大灣區,只靠政府及社會團體舉辦青年交流團是遠不足夠的,政府和社會各界更需對症下藥,既然令青年們產生誤解的根源是媒體和教育,就應該先做好媒體和教育的工作,讓香港的資訊能真正做到百花齊放,讓客觀、全面地內地信息,可以廣泛傳播,消除某些長期佔據媒體篇幅的偏見和偏狹的不良影響。

政府必須協助青年人打開心胸,更全面、客觀地掌握內地的真實資訊,讓青年們樂於走入大灣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