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新年假剛過,的士業界就提出加價申請,市區及新界的士起錶分別上調至32元及28元,每次跳錶一律加2毫。業界解釋說,加價是為追通脹,又指相對於港鐡和公共巴士,的士的加價只是「追落後」。的士服務的質素,近年來一直受到社會批評,的士業界不積極考慮如何改善和提升服務,不在服務上「追落後」,卻率先在新年提出加價,市民的觀感不會太好。而且,加價是否有助改善服務,也是疑問,的士業界應先從改善服務入手,爭取多數市民的認同和支持。
新年最怕聽到加價潮,今年的士業界搶先提出加價,而且加幅不小。市區的士的起步價,由27元一下加5元,加幅為18.5%;新界的士的起步價則由23.5元加至27元,加幅達14.9%,每次跳錶的加幅分別為11.76%和10.5%。
的士業界對加價的申請解釋說,的士業界加價相對滯後,經營成本追不上物價通脹,還須面對保險費、維修費的大幅加價,這次加價只屬追通脹。另外,他們亦認為,的士業界的加價也比不上港鐵和巴士,只算是「追落後」。的士業界亦認為,社會對的士服務質素有不少意見,應透過加價,改善司機收入,才能提升服務,此外,還應打擊「黑的」,取締「白牌車」。
的士業的加價申請,以及加價幅度是否合理,社會上有不同意見。不過,有兩個重點問題,的士業界必須重視。其一,的士加價的申請與幅度,與社會整體經濟狀況並不一致,在社會普遍對未來一年的經濟形勢信心不足,情緒悲觀之時,的士提出大幅度加價,是否符合社會普遍預期?其二,的士業界的整體服務水平一直未能令社會滿意,的士業界將問題的癥結,歸咎於的士司機以及「白牌車」,而不從自己行業內查找原因,也很難讓多數人信服。
的士對上一次加價是在本港疫情最嚴重的2022年7月17日,當時已經引起較強烈的社會反應,認為的士加價,不符合整體經濟形勢。過去一年,雖然全球許多國家出現高通脹的問題,但香港總體上,並沒有出現太高的通脹,以「追通脹」作為大幅加價的理由,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相反,更多市民會擔心,的士業界的大幅加價,假如帶動起新一輪的公共事業加價潮,會令市民的生活負擔加重,民生更顯吃力。
目前,香港經濟和民生正處在一個十分關鍵的轉折點,各行各業都必須忍受住短暫的痛苦,攜手努力,才能更好地應對困難和挑戰,創造更好未來。而且,未來在可見的一段時期,旅遊、消費對提振經濟的重要性將會加強,而自士服務則是整體旅遊、消費經濟不可忽視的環節,的士大幅加價,而服務質素未能改善,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可以想見。
的士業界出現的種種問題,到底只是司機出了問題,是價格過低,還是整個行業須與時俱進地作出改革?值得社會深入討論。許多的士司機反映,過去多次的士加價,司機其實並沒有真正受益。事實的情況應該也如此,否則的士司機不會越來越沒有人願意做。的士業界面對司機人手不足,新人不願入行的問題,不能只從加價去尋求解決方法,而應正視改善司機待遇的問題。
的士業界也將服務素質的問題,歸咎於俗稱「白牌車」的網約車,但事實上,網約車是全球的發展潮流,而且,在香港許多市民的切身感受是,網約車的服務確實比許多的士更優。的士業界不從改善服務,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去找辦法,只能與市民的期望越行越遠。
的士業界經營出現困難,業界應積極地從提高服務,提升競爭力去解決,服務質素提高了,讓大多數乘客有更好的消費體驗,再談加價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