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反大灣區綱要欠理據 港府須細緻解說爭民意

(中新社)
(中新社)

中央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的反對派政客及傳媒立即對綱要作出攻擊,檢視反對派提出的各項意見,仍然是「為反而反」的慣性思維和條件反射,卻並沒有認真地研究和分析整份綱要,提出的意見欠缺理據,亦沒有說服力。然而特區政府亦不能無視這些非理性的批評,有必要對社會公眾展開深入和細緻的解說,並且以提高香港本身的經濟、民生及國際地位為己任,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反對派對綱要的種種批評,其中之一是香港「被規劃」,這是不假思索地重複盲反式的舊有腔調,缺乏事實的依據。內地現時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目前的市場經濟由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逐步發展演變而來,因而,直至今日,中央及地方省市政府仍然十分注重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家仍保留每五年一次的「五年規劃」。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到底是市場經濟好,還是計劃經濟好,學術界長期存有爭論,但現實是,推行市場經濟的許多國家,也包含了許多計劃經濟的成分,分別在於某些國家計劃經濟的成分多一些,某些國家較少一些,一些學者甚至認為,計劃經濟成分不可或缺,十分重要,但推行計劃經濟的要求很高,需要大量的數據及足夠的指揮能力,新中國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不成功,原因是那時根本不具備推行計劃濟的條件,所施行的亦不可視為計劃經濟。

內地注重整體規劃,而香港卻長期推行「小政府」的市場經濟,奉行「積極不干預」的理念,香港特區政府並不擅長於整體的經濟和社會規劃。因而,當中央政府就全國,包括港澳在內的整理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規劃時,有些人就認為香港「被規劃」,這顯然是一種具偏見的評論。

這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經過較長的一段時期,在醞釀階段香港許多社會賢達人士,透過不同途徑向中央表達了意見,而香港特區的代表——特首林鄭月娥亦成為中央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韓正領軍,擔任組長,其他的成員還包括澳門特首、廣東省長,以及中央港澳辦等重要官員,由這一領導小組領軍進行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規劃,應該說香港是參與其中,共同參與規劃,所謂的香港「被規劃」之說,完全站不住腳。

反對派對大灣區發展綱要的另一項批評是說香港「被內地化」,這種說法同樣經不起推敲,只要細閱一下綱要就可明白,這份綱要將大灣區的五個戰略地位包括: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由此可見,大灣區的定位是國際化和高標準的,是要與世界上最成功的灣區競爭,同時亦是要大幅度提高灣區內包括港澳在內的各城和地區的經濟水平、民生水平,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

因而,香港在大灣區中,並非是「被內地化」,相反,是要求香港帶動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一同走向「國際化」,同時也要求香港借助內地和澳門的力量,提升自身的國際化程度以及國際影響力。

過去,香港曾多次提出要建設紐倫港,就是希望將香港提升至與紐約、倫敦同等水平的國際化大都市,但是,實踐證明,僅僅靠香港一己之力,未來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許多方面,都存在力量不足的問題,有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香港可以將腹地擴展為七千萬人口的大灣區,這為香港日後進一步的飛躍注入了巨大的動力,讓香港有可能再次起飛,甚至超越世界一流大都會。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無疑是香港發展的一次良機,面對反對的盲反和抹黑,特區政府有必要詳加解說和宣傳,讓市民切實了解其中的各項細節,準確地了解這份規劃綱要,不為人所誤導。

同時,政府亦須打醒十二分精神,以推動香港自身的經濟、民生發展為己任,要讓市民真實感受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確實能為香港市民帶來更多的好處,而非犧牲香港的利益,也不是以損害香港的部分公共服務為代價,只有確實推進和提升香港的經濟和民生,改善香港市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市場的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