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開放 加強配套 落實大灣區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開發布,這份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綱要,綱領性地對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分工定位、合作機制等作出規劃,未來仍有待大灣區內的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個城市具體落實。香港與珠三角城市群過去曾經展開過多輪合作,這次大灣區的規劃,無疑在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但講到具體落實,仍有必要總結以前的經驗教訓,具體而言珠三角的城市須擴大對香港的開放,而香港則有必要加強整體規劃配套。

這份大灣區規劃綱要,清楚列明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個戰略定位: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綱要將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確定為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視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支持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

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香港國際化水平領先,擁有高度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業網絡,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把香港列為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明確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等,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正如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所說,香港非但沒有失去領導地位,反而為大灣區走向國際得到新的角色、任務,發揮新的作用,引領的角色更顯重要。

回歸二十一年來,中央曾多次推動和促進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合作,過去的合作也取得不少的成就,但也發現一些問題。其中最為人詬病者,就是中央的大門打開了,但珠三角各市的小門卻未打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大門開,小門不不開」的問題。而導致「小門不開」的原因也很多,但最重要的仍是各城市的自我保護意識,擔心打開小門會令這些城市失去某些發展機遇。

大灣區的港澳及珠三角九市相比較,香港是自由港,全球最開放的城市,對珠三角的城市的開放度也十分高,珠三角九個城市可以十分便捷地透過香港走入國際市場,如果說其中仍存有障礙的話,主要仍是內地企業與港接軌的問題。而香港進入珠三角九市,困難就會較大,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香港普通市民到內地開辦電話卡、銀行帳戶,也感到難關重重,十分不便。未來,大灣區的建設,首先就需要打破這些障礙,這樣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才有可能更自由地流通。因而,落實大灣區的規劃網要,重點之一就是珠三角地區必須擴大對香港的開放程度。

粵港澳大灣區之所以與別不同,是因為大灣區內有兩個特別行政區,三種制度,三種貨幣。香港與內地的不同之處有很多,而其中一項較為顯著的不同在於,香港一向秉持「大市場,小政府」的理念,政府弱於整體規劃,許多配套政策和措施亦跟不上發展需要。過往有許多例子均凸顯香港特區政府這方面的不足,比如,開放內地居民「自由行」政策,特區政府未能因應內地的新政策,做好香港本地的相關配套和合理規劃,導致一時間來港人數過多,對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引發許多兩地衝突和矛盾,又如,港珠澳大橋這一大型跨境基建的建設,香港特區政府在規劃本地的連接和配套工程亦顯得遲緩拖延,致使大橋通車後,本地的接駁工程尚未建好,令大橋的效益大打折扣。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本身是一項立足長遠的整體性規劃,它以網領性文件推出,對大灣區內的各個城市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又具有彈性和張力,讓各市可依照自身的實際情況,推動落實,而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如何,關鍵仍在於大灣區內各市能否確實落實規劃綱要的整體布局。從過往的粵港澳合作來看,港澳與珠三角地區各有自己的盲區,新一輪的合作中,必須有所突破,這樣才能將大灣區提升至國際高標準的灣區,推動「一國兩制」邁向新階。

(中通社)
(中通社)
(中通社)
(中通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