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改革 符合社會期望

教育局2日向全港中學發出通函,公布優化高中核心科目課程和評估詳情,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學界問卷諮詢。其中,通識教育科改革內容最矚目,建議現行的六大單元,改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通識科教育存在許多問題,過去一直為人所詬病,不僅學生學得困難,教師也教得困難,甚至於通識科已被某些政治勢力所利用,用作向學校滲透政治的工具。改革通識科此其時也,透過通識科加強學生對憲法、基本法以及國家安全的認識十分必要,改革的方向正確。

通識教育科改革方案曝光,現行六大單元減半為三大主題,其中國情教育相關部分,佔了三分二的內容。新科目公開試只保留達標與否評級,增加必修的十小時學習時數的內地考察。建議新科或命名為「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等。科目名稱,當局建議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與文化科」或「社會教育科」,教師亦可提議其他名稱。

課程宗旨、理念及學習成果均加強國民身份認同,強調在多元社會中「傳承中華文化傳統」、「加深對個人中國國籍中國公民身份的了解及認同」;亦刪去「批判」思維的字眼,改為培養「慎思明辨」。在預期學生學習成果上強調「認同國民身份」,了解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與國家的關係、和國家的最新發展,從而探索兩地互動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從這些資料看,這次有關通識教育科的改革可謂切中時弊,令這一科目的教育和學習都更符合香港社會的現時需要,改革的方向正確,至於如何教好這一科,仍須學校和教師配合。

通識教育科存在許多問題,一直在社會上存在爭議。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2014年的非法「佔中」運動,2019年的修例風波,這些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中,一直有政治勢力利用通識教育科,向學校滲透政治。批判式思維被異化為反政府的政治灌輸,身份認同教育也變成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教育。更有不少學校和教師自製的教材,存在內容偏頗的問題。

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為某種政治勢力向學生灌輸反國家反政府的政治信息的工具,對教育造成很嚴重的破壞,也令學生的健康成長受到傷害,從而對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面效果,必須加以糾正。改革通識教育是社會的強烈呼聲,是對香港未來負責,對香港下一代負責的正確做法。

從改革的內容看,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對憲法、基本法所規定的香港的憲制地位,認識國家的發展狀況,國家及香港與世界的關係,以及加強對中國文化,中國身份的認同,這也符合香港的現實需要。香港作為中國落實「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角色,既要作為國家對外的窗口促進對外聯系和交流,也要依附着國家的發展,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才實現自身的發展。因而香港學生應該多了解香港,認識中國,面向世界。

通識科過往因為沒有統一教材,學生往往需要從報刊、雜誌和網絡的海量資訊中尋找相關的內容,這種模式令學生無所適從,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亦無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知識,培育正確的思維方式。新的改革方向有助於讓學生聚焦學習,也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應該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對於通識教育改革,教協等組織存在不同意見,這並不奇怪,教協早已經變質為政治性的組織,將教育問題政治化。通識教育被異化為反政府反國家的政治灌輸的工具,教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回應社會呼聲,改革通識教育是負責任的正確做法,社會各界和市民大眾應支持政府的改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