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及醫院管理局宣布,新型冠狀病毒個案最新情況簡報會今日(4日)起將以視像會議軟件在網上舉行,傳媒只能書面發問,以有效落實社交距離措施。身兼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的葛珮帆認為政府做法太遲及極不理想,或會令人質疑想禁傳媒聲音。
葛珮帆認為防疫抗疫至今已有1年,學校早已用視像會議軟件上堂,政府亦曾用視像會議軟件開會,她認為如果政府覺得可行的話,應該及早使用。另外,她又認為記者會應該以方便傳媒為先,指立法會用視像會議軟件都可以向政府發問,現在卻限制傳媒只能用文字提問,或會令人質疑想禁傳媒聲音,對於以綜合回應方式處理,她認為做法不合理,傳媒追問是因為覺得政府回應不對題,現在令人覺得是迴避傳媒,對報道疫情消息沒有好處之餘,形象亦不好,認為政府應該要再三考慮。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記者在記者會的位置有距離,有戴口罩,不會四處走,沒混雜情況,傳播風險相對低,除非場地選擇有問題,「但嗰到已經用咗成年啦」,又稱聚集情況遠低於商場或超市。他認為疫情下須動員社區抗疫,傳媒擔任重要角色及橋樑,採取甚麼方式能方便傳媒全面及準確反映資訊予大眾,政府必須參考傳媒意見,「希望大家可以傾傾,如何更加好咁將資訊帶給公眾」。而疫情記者會涉不少學術、防疫等較複雜的問題,要將重要資訊發放予公眾,並非單純數據發放,市民亦會有很多疑慮,政府須詳細解答,釋除公眾疑慮,才更能凝聚社會抗疫工作。他認為,如政府不能更直接與傳媒溝通、回應提問,對政府控疫工作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疫情記者會移師網上的做法屬「幫倒忙」。他指,現場記者會最大的價值,是讓政府展現「軟實力」,博取市民支持的好機會,讓公眾對防疫資訊更加了解。何又指,傳媒即場追問往往可問到更多細節,如檢疫安排、緊密接觸者追蹤的漏洞等,都需要多次提問才可發現出問題,相信網上記者會傳訊效果會降低,呼籲政府考慮清楚。他認為,如果是基於「社交距離」原因,大可用禁止飲食、每日健康申報等方法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