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本港大學加學費 每年最多9% 增配套助貧窮學生

香港八所資助大學本地生的學費,自1996/1997學年以來一直凍結,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早前透露,目前人均42,100元學費水平,收回成本比率只有13%,與18%的財政紀律目標仍有距離,是時候檢討。據了解,蔡若蓮約見部分立法會議員講解加費方案,政府擬於2025/26學年起逐步上調大學學費,初步計劃連續加費3年,每年加幅5%至9%。

蔡若蓮與部份立法會議員會面,談增加學費事宜。(網上圖片)
蔡若蓮與部份立法會議員會面,談增加學費事宜。(網上圖片)
中文大學。(中大網站)
中文大學。(中大網站)

多名立法會議員回應有關消息時表示,普遍認為政府近年面臨千億財赤,而大學學費已多年未見調整,是次調整可以理解,期望市民接受,但同時強調政府必須作好相關資助及貸款等配套,以確保有財政資助讓有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若逐年加幅最少5%來計算,2025/2026學年的大學學費將增加約2,105元至約44,205元,2026/2027學年加約2,210元至約46,415元,2027/2028學年加約2,321元至約48,736元,相較目前學費加約6,636元。然而,這和局方定下的收回成本比率18%的目標、大約等於58,292元的學費水平仍有一定距離。

蔡若蓮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曾提及,以目前大學成本計,每名學生要支付約6萬元學費才達到收回成本率18%的目標。特區政府於2000年曾就院校推行按學科類別徵收不同學費的可行性作考量,雖然最終決定不推行,但表明不排除在將來會因應環境轉變及國際間的發展,而重新考慮設立分科收費制度。

就有關消息,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接受媒體查詢時證實,蔡若蓮約見了他和部分立法會議員討論有關方案,據他估計,學費連續3年的加幅約為7%,「大學學費20多年來未調整,同時政府近年財赤,政府期望上調學費以提高收回成本的比例,可以理解,但同時亦要考慮家長與學生的承受能力。」

他認為,若與去年全年通脹率2.1%相比,7%加幅相對偏高,「第一年(加幅)可以溫和一點,再行了解各界反應,寧願拖長一點,每年加少少,會較好」,不宜短時間內一步到位。並建議,政府需要考慮家長與學生的承受能力,包括學生畢業後的還款能力,建議延長學生貸款的還款時間,避免出現「學貸變學債」的情況。

身兼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的立法會議員劉智鵬表示,大學學費多年未加,「需要一個起點」開始加價,每年加幅5%至9%亦屬溫和,「沒有理由要這一屆和未來一屆的學生,承擔長年累月學費停滯的加幅。」他認為,加學費會減少政府補貼學費比例,但無助進一步改善大學營運,建議政府投放更多研究經費,增強香港成為高等教育樞紐的競爭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