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昨日(26日)出席都會大學舉辦的「都大講堂」,以延續「方艙精神」為題,發表演講。她表示,興建方艙不是做工程而是救命,而「方艙精神」就是一種CAN DO精神,是一路做,一路解決困難的過程,是政府各部門齊心協力,社會各界共同協助的過程,是壓縮程序、充分利用科技的過程,也是她走到最前線,與同事共同經歷的WE故事。出任房屋局長後,仍將延續「方艙精神」,回應市民呼求,解決居住難的問題。
比過往快60倍速度興建方艙
何永賢回憶興建「方艙」的經歷指出,2月19日,身為建築署署長的她,收到要增建過萬個方艙單位的要求,當時感覺不太可能。第4波疫情中,很辛苦才建了幾千個方艙床位,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興建幾萬個床位,幾乎是不敢想像的。
但是,當時看到的情形,是大批長者以及一些小童要在寒風凍雨中,在醫院門外等候入院,於是立即行動起來,在發展局及地產商的協助下,找到多塊土地;在政府、中聯辦及內地的支援之下,找到中國建築施工隊;大家以「時間就是生命」為口號,感覺不是在做工程,而是在救命。
結果,在青衣興建的首個方艙醫院7日內建成,共1300多個單位,3900個床位,創造了奇蹟,到6月21日,所有的方艙醫院建成,共提供4萬多個床位。與2020年興建的方艙相比較,速度快了60倍。
團隊高效、團結像打仗一樣運作
她指出,「方艙精神」是齊心協力的精神,1.5萬工人,7000多在香港地盤,另7000多個內地6至8間工廠內,24小時不間斷地開工,平行地做,像在打仗一樣,士氣和決心都很高;香港特區政府多部門合作,除了工程部門外,營運方艙營社的團隊、食物衞生團隊、社署團隊攜手合作,內地廠房的貨品運輸來港,陸路運輸遇到困難,就臨時搭建碼頭,轉為水路運輸,交流、物流部門協助解決轉運、倉儲問題。多家國企為方艙贈送床褥、被鋪、枕頭等物品。
「方艙精神」也是壓縮程序、運用科技的過程,何永賢表示,香港地盤和內地廠房平行運作,同時開工,減省很多時間。在興建方艙時,她們還定下一個「三部曲」,第一天建成、第二天驗收、第三天就要入住使用,最初在興建青衣方艙時,只用一天驗收感到很大壓力,後來她們總結了經驗,分成十多個驗收小組,同時驗收,大幅度減省了時間。
挑戰是一種能量 促進技術提升
興建方艙遇到很多挑戰,何永賢稱,挑戰是一種能量,推動他們不斷找新方法,令香港建築業界在疫情中運用了很多新技術,比如,以無人機視察地盤,使用新科技的照明技術,以及利用通訊技術促進團隊溝通,快速處理問題等。
興建方艙的過程中,也出現許多感人的小故事,比如,有公務員同事為趕工不能陪病患父親走最後一程,有許多在前線抗疫的公務員不敢回家要租住酒店等,工地的建築隊設置了幸福小站,為工人提供剪髮等貼心服務,兒童節、復活節時,為入住方艙的兒童和家庭製造扭蛋機、贈送禮物,照顧少數族裔需要等,讓人暖心。
探訪劏房看到市民所呼
何永賢表示,當初接手興建方艙,是看到老人家在寒風中,很想去幫他們,在她出任房屋局局長之後,親身到劏房探訪,與居住劏房的伯伯交談時,看到他頭上的汗珠,感受到很多家庭急切等着上樓,很想去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她表示,未來5年,將會提速、提效、提量興建房屋,雖然不能一下子解決問題,也不能說5年、10年內可以讓居住難問題一下消失,但正如在疫情中興建方艙那樣,建成的方艙未必能追得上迅速上升的染疫患者數目,但建成方艙,確實為抗疫提供了幫助。她認為,態度決定結果,想要甚麼結果,先要調整好態度,以CAN DO精神,走出第一步,建立信心、意志,其他社會各界會一齊幫忙,去實現目標。
她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就職宣誓儀式中說,「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要讓香港市民住得寬敞一些。她在任內將會延續「方艙精神」,走到最前線,以CAN DO精神,解決居住問題,更希望社會上的業界和能人,一齊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