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認為,香港現有方針是視體育為康文活動,反之內地在康文之外,發展「文化及體育產業」,他重申本港應成立「體育文化旅遊局」,建議設立有關的政策局,可以做政策研究及統籌。



霍啟剛出席電台節目時指出,香港體育場地不足,在平衡土地緊絀及場地需求下,他建議政府,重新檢視人口及體育設施比率,優化現有設施的使用,例如因應需要設置新興運動場地。
霍啟剛又指,2025年由粵港澳三地合辦全運會需要處理不同挑戰,包括住宿及場館分配,指香港住屋及土地較為緊張,而全運會要接待大量人員,因此運動員選手村未必可以設在香港,或者交由鄰近的深圳及珠海處理。另外,在商業贊助香港企業如何參與其中,以及轉播權等,亦是新的嘗試。
霍啟剛又表示,本港要繼續促進體育發展,應思考如何在精英化、盛事化及普及化上,做得更好,例如加強科學、科研及醫療方面的支援,以延長運動員生涯。他又指,希望社會在關注運動員的成績外,亦要了解他們得獎背後的過程及原因,他認為,今次港隊在東京奧運及全運會獲得多面獎牌,同10年前政府決定投放更多資源,鼓勵更多人成為全職運動員有關,令10年前本港不足100名的全職運動員,增至現時500多人。
在未來培訓本港體育人才方面,霍啟剛表示除了要增加教練資源,亦要培養本地教練、科研及醫療團隊,並培養更多裁判以及國際體育組織成員,以增加話語權,又認為本港體育科研可成為產業,舉例在單車項目,本港可進行設備的科研設計,再於大灣區進行工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