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秋燥 中醫師養生食療推介

踏入秋季,早晚明顯轉涼,秋高氣爽理應十分舒服,但可有發覺容易出現喉乾咳嗽,鼻敏感和哮喘亦在秋季較易復發,同時亦變得易累和渾身不對勁,原來是「秋燥」悄悄侵襲身體,註冊中醫師張立彤表示秋燥最易傷陰,只要做好養生調理,注意飲食,不單可以減低秋燥徵狀,及時滋補更是養好體質好過冬。
文:Charlotte

嶺南氣候秋燥較遲

張立彤香港註冊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士。
張立彤香港註冊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士。

理論上廿四節氣中「立秋」過後就是秋燥開始,張立彤醫師解釋說:「中國的廿四節氣是以中原地帶氣候而言的,嶺南一帶包括香港往往立秋之時依然是炎熱雨季,當氣溫下降至攝氏度上下,濕度60-70%左右,這才是『秋燥』正式開始。」秋燥是人在秋季因外感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乾燥的症狀,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所以張醫師說秋燥臨床上分為「涼燥」及「溫燥」兩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燥勝則乾』,加上秋氣與肺相通,肺為嬌嫩、易受外邪侵襲,燥邪影響肺臟,耗損人體津液,而出現全身燥熱、口唇乾、鼻咽乾及大便乾、皮膚乾等,甚至有人會生口瘡,或者出現咽喉腫痛等症狀。肺主皮毛,故次則表現在皮膚症狀,而『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經和大腸經經絡之間相互聯繫,肺氣功能好壞也會影響腸道功能,腸道若受影響就易出現排便燥結的症狀。」

涼燥溫燥大不同

秋燥時分天氣乾燥,皮
膚要不停得到滋潤。
秋燥時分天氣乾燥,皮 膚要不停得到滋潤。

張醫師指秋燥分為「涼燥」和「溫燥」兩類。「涼燥」多發生在天氣轉涼之時,因秋涼燥氣導致陰津耗損而發病,常見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等平常傷風感冒的癥狀,但額外有乾燥的現象,如唇乾燥、乾咳、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乾痛等,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症狀;「溫燥」則多見於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因感受秋天乾旱燥氣而發病,是燥中偏熱。常見癥狀包括頭痛、身熱、乾咳,或痰黏膠難咯、氣逆而喘、咽喉乾痛、鼻乾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甚則流鼻血等,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症狀。

氣鬱人秋燥多愁感

「火旺」者口腔問題也會
在這陣子變得嚴重起來。
「火旺」者口腔問題也會 在這陣子變得嚴重起來。

不同體質的人對秋燥身體反應也有分別,當中又以「火旺」之人容易受燥邪影響。但「火旺」之人除實熱外,還包括陰虛、濕熱、氣鬱等,不能一味以為自己是「熱氣」而不斷飲用涼茶。張醫師指出實熱之人多表現為口臭、口乾、唇乾、上火、口角爛、牙齦爛、便秘等;陰虛之人除了一般燥的表現,另外還會伴有五心(胸口、雙手心和雙足心)煩熱、心煩、傍晚臉紅等。「氣虛之人由於與天地相應,陽氣開始潛藏,所以容易表現比夏季更倦怠氣弱;氣鬱生火的人多表現為情緒較低落,容易多愁善感、睡眠差,當外燥與內火兩陽相合又加之氣機鬱滯,除了一般燥的表現外,情緒進一步低落,做事提不起勁,影響生活。」他最後補充體寒之人都會受燥邪影響,因為受平素比較怕風,比其他體質之人更容易肺受邪,使津液耗損,從而感受涼燥。

乾咳由乾燥喉癢起

秋燥令呼吸道變乾, 人也會容易流鼻血。
秋燥令呼吸道變乾, 人也會容易流鼻血。

秋燥適逢四季由陽入陰之時,故平素氣管較弱的朋友,容易受到天地之氣改變影響而使外邪更容易侵襲人體。張醫師說所謂天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乃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六氣若出現異常變化,便會成為六淫之邪侵襲人體,五臟的功能失調,令肺氣宣降失司,開合不利而生痰濁,痰濁難咯,阻塞氣道而導致咳嗽,甚則誘發哮喘。張醫師指出,咳嗽不止,不但令人煩厭,更會傷及肺部,削弱肺臟功能,進而引發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不能忽視。

秋日培養防燥好習慣

張醫師表示,早在漢朝成書的《黃帝內經》已經教導我們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勞逸結合,早睡早起,保持心境平靜,收歛自己的神氣,避免情緒波動外馳,所以應減少競爭性運動而增加平和適量帶氧運動。飲食宜清淡、注意減少進食油炸、燒烤、辛辣之品;咖啡、茶飲、可樂等利水利尿飲品可免則免。
秋季晝熱夜涼溫差大,應隨身帶備外套,以防止秋涼感冒,尤其是抵抗力較弱而易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應特別注意夏秋之際的湯水進補,提升從夏熱過渡到秋涼以至冬冷的氣候適應性與抗寒能力。
最後,秋高氣爽,易傷津液,飲食調養應以「清潤」為上,張醫師說平常要多喝暖水、多吃具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預防秋燥傷肺,亦可多按摩迎香、合谷、太衝、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

穴位防秋燥

迎香
迎香
合谷
合谷
太衝
太衝

白色食物 潤肺滋陰

秋天補肺至為緊要,而原來「肺」是對應五色中的「白」,所以建議多吃白色食物來預防、緩解秋燥傷肺,白色食物當中具養陰潤燥、滋陰潤肺之品很多,不過張醫師提醒,白色食物多偏寒涼,平素脾胃虛寒者要謹慎進食!

食材推介

蘋果
蘋果性涼味甘,有生津潤肺,消食止渴的功效,常食用蘋果可以防止皮膚老化、乾燥,並可改善秋季皮膚乾癢脫皮的常見問題。

雪梨
雪梨香甜可口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常吃可使人面色紅潤,容光煥發,無論是生食、榨汁或燉煮,對肺熱咳嗽、老年咳嗽,以及支氣管炎等都有不錯的療效,若與蜂蜜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無花果
無花果能降低血脂,預防冠心病,還具有消炎消腫之功效,無論是當日常零食還是煲湯水用,都可改善秋燥引起的咽喉乾腫癢痛。

雪耳
雪耳有潤肺生津止咳、滋陰養肺、益氣和血、補腦強心和補腎等功用,是滋補佳品。特別踏入秋天這個乾燥的季節,多吃雪耳更可滋潤肌膚,使皮膚減少痕癢。
適合秋季藥膳的藥材還有花旗參、冬蟲夏草、石斛、麥冬、沙參、玉竹、百合等,這些藥材一方面能補陰,另一方面可防止津液不足而產生的內燥。

秋燥養生 食療推介

鮮百合蓮藕炒雲耳
蓮藕具有生津、止血化瘀、安神生智、健脾開胃的效果,但蓮藕功效雖多,腹瀉、手腳冰冷、寒性體質或脾胃虛弱的人,不宜食用過多蓮藕。百合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

功效: 滋潤心肺,養心安神。
材料:蓮藕一節,鮮百合二兩,雲耳二十瓣,生薑三片,蒜適量。
做法:先將蓮藕洗淨去皮切薄片;鮮百合、雲耳洗淨瀝乾備用;將百合出水後取出瀝乾備用;燒熱油,將薑蒜爆香,加入蓮藕、雲耳,炒二至四分鐘,加適量鹽糖調味,再加少量水及百合,再煮約一分鐘即成。

沙參玉竹雪耳湯
沙參、玉竹有清熱、養陰、潤燥的功效;雪耳能清熱潤肺、養陰生津、止咳;西施骨有滋陰補肌、健體的功效;陳皮有行氣健脾、燥溫化痰的功效。

功效:養陰潤肺,清潤生津,補而不燥。
材料:沙參五錢,玉竹五錢,雪耳一兩,西施骨半斤,陳皮一角,無花果六粒,蜜棗兩粒。
做法:先將雪耳洗乾淨,用清水浸發;西施骨洗淨汆水,其他材料浸洗乾淨,連同雪耳、西施骨一同放入煲,加清水七碗,以大火煲滾後,轉慢火煲兩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飲用。

烏梅清心飲
烏梅性溫味酸澀,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石斛性寒味甘淡,有養陰清熱,益胃生津的功效。燈芯花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通淋,清心除煩的功效;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功效:清熱生津開胃。
材料:烏梅五錢,石斛三錢,燈芯花六札,甘草二錢,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以上材料浸洗乾淨,加水六碗,以大火煲滾後,轉慢火煎約四十分鐘,隔渣後即可飲用。

山楂羅漢果茶
山楂性味酸甘微溫,有消食化積開胃的功效。羅漢果性味甘涼而潤,有清熱潤燥止渴的功效。

功效:潤燥開胃,降壓消脂,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材料:山楂片六錢,羅漢果四分一個至半個(視乎大小而定)。
做法:先將羅漢果洗淨壓碎,與山楂片加水4碗放入煲,以大火煲滾後,轉慢火煎約三十分鐘即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