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大家專心留家抗疫,如今疫情稍為緩和,加上又時近端午,都想好好慶祝一番。端午時節自然是吃糭子應節,但一時高興起來吃多了,輕則消化不良,嚴重起來可能對肌肉筋腱都會有影響!
文:Charlotte

所謂「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彷彿吃糭子是迎接夏季來臨的一個儀式。傳統糭子的餡料一般都有糯米、鹹肉、鹹蛋黃、豆類等等,但時至今日,不少糭子更加料炮製,加入如鮑魚、瑤柱、燒鴨、花菇等食材,分量十足,讓人不自覺胃口大開,吃多了甚至弄得腸胃不適。
糯米性溫能改善體質

很多老人家都說「糯米無益,不宜多吃」,這話似乎有點「陷糯米於不義」。註冊中醫師倪詠梅指:「在中醫學上,糯米是屬於溫性的食材,味甘,有健脾、溫中之效,對體質虛寒的人士,有助軀體變得溫暖。」同時,糯米亦有助改善多汗和尿頻的問題。
三類人士不宜多吃糯米

然而,亦因為性質較為偏熱的關係,令某些體質的人士不宜多吃糯米。
倪詠梅醫師表示:「首先,體質屬燥熱的人,如容易面紅冒汗、較易發痘瘡,又易有便秘及口氣的;第二種是脾胃較差者,包括胃口不佳、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如有胃氣或胃酸倒流等的人士;最後是皮膚有問題的人,如有牛皮癬、濕疹、暗瘡等。以上的三類人士,都可能因為吃了性溫但偏熱的糯米,引致身體上的毛病都被誘發出來,所以最好少吃糭子為妙。」另外倪詠梅醫師亦提醒經常筋骨痠痛的人,也不宜多吃糭子,因「糯米性質比較黏滯,會容易令筋肌收縮,引發疼痛。」
餡料豐富難以消化

倪詠梅醫師指如果體質上沒有太大問題,成年人一天裏吃一粿糭子其實也沒有太大問題,「就算有以上所提及的身體毛病的人士,也可以淺嘗一兩口,開心應節也無可厚非。」
不過她提到老人家和小孩子,就算體質正常也不宜吃太多糭子。「長者和小朋友,一般而言因為機能退化和發育未成熟,脾胃都會比成年人差一點,對黏滯性較高的糯米會不容易消化,所以也是少吃為佳。」
其實除了糯米,糭子裏的餡料也可以成為引發身體出現毛病的「元兇」。倪詠梅說:「肥肉、鹹蛋黃這些糭子餡料,在中醫的角度來看是屬於『肥甘厚膩』之物,味道又甜又鹹又濃厚兼肥膩,已經是對脾胃甚有影響;再者肥肉、鹹蛋黃都是較為容易增濕生痰。」
說到鹹蛋黃,倪詠梅醫師說古中醫認為蛋黃本來是有補益作用,但經過鹽漬處理,就會變得難以消化,對有積滯的人士更加不宜多吃。她認為:「香港人普遍都營養過盛、吃得太多,體質多數較偏濕熱,只宜淺嘗。」
按穴位幫助消滯

除了飲食上作出調整,倪詠梅醫師指按壓一些穴位亦可以幫助消滯。
內關穴:消減胃氣脹痛
內關穴位於手掌腕橫紋下3隻手指下的腕脈中央,每次深按10下為1組,然後隔10秒再按,總共按5組,可以有效消退吃滯所帶來的胃氣脹痛。

天樞穴:幫助腸道蠕動
天樞穴在肚臍左右各相距3隻手指的位置,是一個幫助腸道蠕動的穴位。每次深按10下為1組,然後隔10秒再按,總共按5組。按的時候要稍為用力,感覺按壓到肌肉的深層。
三飲一湯消滯解膩

一般人都知道想解去糭子帶來的膩滯感,可以喝普洱茶,不過倪詠梅醫師就針對不同人士的需要,為我們推介「三飲一湯」。
焦三仙
材料:炒麥芽、炒山楂、炒神曲各10克
做法:將以上材料加500 ml清水,煲滾3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山楂可消肉食的積滯,麥芽可解澱粉質的積滯,而神曲則加強消化力。味道酸酸甘甜,口感清爽。」
鐵觀音百香果冷泡茶
材料:鐵觀音茶茶包1-2個、半個檸檬、一個百香果、蜂蜜
做法:將鐵觀音茶茶包加入500 ml水,放雪櫃泡一晚,然後加半個檸檬汁、一個百香果肉、適量蜂蜜作調味。
功效:「這個消滯冷飲比較適合年輕人和小朋友,生津解膩,味道可口。」


生脈飲
材料:花旗參、麥冬、五味子各10克
做法:將以上材料加500 ml清水,煲滾45分鐘即可,另外可加蜂蜜調味。
功效:「爬龍舟出汗多又透支體力,容易傷津耗氣,生脈飲可以補充津液和潤肺補氣,放涼飲用亦得。」
麥芽雞內金白朮陳皮湯
材料:麥芽、雞內金、白朮、陳皮各10克,瘦肉500克
做法:先將瘦肉飛水,連同以上材料,加水至蓋過湯料,煲45分鐘即可。
功效:「雞內金味甘、性平,具有健胃消食功效,配合麥芽的消食健胃、白朮的補氣健脾,能收解滯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