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字有「開始」的意思,立春正是說春天來臨,人們一般不會一到立春就馬上感受到濕重的變化,要等到天氣中的濕氣漸漸加重,直到「驚蟄」後濕的變化開始較為明顯,而驚蟄過後,天氣回暖,春雨和霧氣出現,濕亦開始對人體造成影響,令人常感倦意渾身不適。註冊中醫師張立彤指出「濕邪為患,對脾影響最深,從食療及生活習慣入手都可收袪濕之效,令人回復狀態。」
文:Charlotte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當中提及到春天容易令人「不覺曉」,即是倦怠。張醫師說春日常見的不適除容易倦怠外,亦有頭重如裹,四肢困重之感;其次就是食欲變差,容易有飽脹感,「春困其病機乃受天之六氣之一,濕氣過度而成濕邪侵犯人體所致,而體內素來『濕重』的朋友則受影響更甚。濕邪阻滯人體正常氣機,使清陽氣不升,故見『不覺曉』,就是倦怠不願起床,剛醒來已渴睡的狀態,或頭重重,四肢困重;濁陰不降則見容易有飽脹感;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氣不行則濕不化,膠着難解,故見大便偏軟,甚則爛便,不盡不暢。」張醫師說這都是濕重的徵狀。
濕邪為患 不能小覷
「濕邪為患,對脾臟影響最深。」張醫師說。中醫所講的脾,乃就一個功能系統而言,而非單一解剖學上所說的器官。脾喜燥而惡濕,但它卻主管運化水濕,故濕最先影響的是脾;而脾弱反過來會加重濕邪在體內的滯留,形成內濕。張醫師補充濕為陰邪,黏滯而固着,不易速去,當濕邪長處體內,即濕邪為病,纏綿難愈。五臟六腑之間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故濕邪除了影響脾,還會影響肝、心、肺、腎,體內濕重會抑制肝臟陽氣的生發,肝失疏泄,人就容易情緒不穩定,可導致女子小腹冷痛、宮寒不孕;男子陽痿、睪冷囊濕等生殖系統疾病。濕重同時容易聚為痰,濕鬱久而化熱,一旦形成痰濕、濕熱的體質,就會影響心神,使人出現心神不寧、失眠、煩躁等症狀。
如濕邪入體,堆積在脾胃,更會影響脾胃的氣化功能,使脂肪和其他有害物質不能正常代謝出體外,導致肥胖,引發脂肪肝、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若不早早將濕除去,亦可使人發生咳喘;肺主皮毛,故體內濕重會導致皮膚方面的疾病,如濕疹、皮膚瘙癢等。腎主水,有通調水道的作用,如果體內濕氣太重,亦會影響腎氣的宣化功能,出現小便渾濁、腎積水,甚至急性腎炎、陽痿、早洩等病症。
多曬太陽 少吃生冷
《內經》提及春季養生:「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張醫師解釋即從立春開始到立夏為春季,春季主「生」,故春夏重視調養陽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遵從日光,早睡早起,並適當進行戶外運動,享受陽光,能幫助人體提升陽氣,令人精神飽滿。飲食方面,他說要少吃生冷、寒涼食物,如冷飲、冰品、涼性的瓜果蔬菜等,這些都可能影響脾運化水濕的功能,造成水濕停滯。他建議大家在烹調寒涼蔬菜時加入蔥、薑,降低其寒涼性質。同時,亦要少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如各種點心、蛋糕、肥肉、油炸食物等,這些東西在體內運化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濕氣,吃得愈多,濕氣愈重。張醫師建議常吃具有健脾益氣、除濕利尿作用的食物,如紅豆、薏仁、綠豆、冬瓜、絲瓜、扁豆等。還有,請務必戒酒,以免加重體內濕邪。
袪濕茶飲推介
養氣滲濕茶
材料:黨參1兩、雲苓1兩、白朮5錢、元肉1兩、紅棗4粒、黑棗4粒、蜜棗2粒。
製法:紅棗、黑棗剪開去核,蜜棗浸透後將所有材料放入煲中,用6碗水煲滾,然後用中火煲15分鐘,熄火焗30分鐘,再用中火煲10分鐘,熄火,代茶飲用。
功效:升陽袪濕,補氣養血。
陳皮菊花茶
材料:桐鄉菊花3錢、廣陳皮1錢。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暖杯,加入適量熱開水焗20分鐘,代茶全日飲用。可根據個入喜好加入冰糖或蜂蜜調味。
功效:疏肝解鬱,健脾燥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