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大戰】爭奪網上話語權 李梓敬敗選變身KOL

「大家好,我係李梓敬。」弄好髮型、打好燈、放好機位,自由黨的李梓敬自信並熟練地對鏡頭說出開場白。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原是深水埗區議員的李梓敬競選連任落敗。受去年選舉期間的亂象影響,李梓敬深刻體會到網上輿論的重要性,所以決定親身去做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每日拍片評論熱門政治話題,把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看到主流新聞不會報道的事實。兩、三個月時間,李梓敬已成為擁有超過10萬粉絲的Youtuber。由政治人物變身KOL,李梓敬可以說轉型成功。同時,他亦創辦了《KOL100》計劃,希望招攬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進軍網絡世界,更有意開設英語頻道,向國際發聲。

文:羅偉健 圖:黃冠華

「等等,讓我先把片上傳到網上,之後我們再做訪問,謝謝你。」這是李梓敬對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到底是甚麼原因,讓一位政治人物搖身一變成為KOL?

在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在深水埗區議會又一村選區競選連任的李梓敬取得2,391 票,以不足一百票之差,輸給對手劉偉聰。

「我做足四年地區工作,處理了好多個案,都可以輸給一個可能沒有做過一日地區工作,只是叫政治口號就叫你選他的人。這樣都可以輸?可以看出輿論好重要。」李梓敬不無感慨地說。

區議會選舉的六四比結果,除了反映在數字上,更反映出市民普遍相信了反對派的論說。李梓敬認為,建制派是輸在輿論戰上,這給建制派一個很大的警號,提醒建制派,也提醒他自己,是時候要變了。他認為建制派未來的工作,除了繼續努力於地區工作外,更加重要的是要加強輿論工作。

8.31死人都有人信 建制派響警號

知道要變,是一個問題,但如何去變,也是一個問題,要先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對症下藥。李梓敬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為甚麼市民會支持這些我們認為不合理的事呢?」

虛無飄渺的口號之所以能夠打敗實實在在的地區工作,無非是選民相信口號背後的虛假事實。

「當你說8.31死了人,有人信;當你說3,000多人被自殺又有人信的時候,如果大眾都這樣盲目,我們還怎樣跟這些人選呢?」李梓敬說起這些事時,也不禁皺起眉頭。

他認為,歸根究柢是因為大眾信錯了一些假新聞,或一些媒體的偏頗報道:「黃陣營比較『敢言』,在不同網絡平台上發表他們的政治意見。有時同一件事情上,會令一些比較中立的人也被他們的輿論『染黃』」。

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李梓敬認為,高投票率的趨勢在未來選舉中不可逆轉,區議會選舉也將充滿政治色彩,所以建制派過往採取去政治化、只談地區工作的策略,未來未必有效:「我認為建制派將來除了地區工作外,也不能迴避一些政治問題,在地區做事的同時,更要就全港性的議題發聲。」

輿論戰身先士卒 每日拍片講真相

敢於為政治議題發聲,這是前提,至於在哪裏發聲,李梓敬則認為要與時並進,由網路入手:「現在看主流媒體,即報紙、電視的人比較少,大部分人都靠社交平台接收資訊,接收新聞。所以我們要聚集一些人,在網絡上提高我們輿論實力。」而且他更發現,現在不少「老友記」都會使用社交平台,數目不會少於年輕人,所以他就決定踏上KOL之路。

在選舉期間,李梓敬發現了兩位志同道合而且能言善道之人,他們是民建聯的穆家駿及獨立候選人莫嘉傑。李梓敬當時就認為,他們三個人可以合作,不過因為在選舉期間,合作計劃未能實行。

「選舉之後,我開始思考去找他們一起拍片,這當然要由自己做起,所以(去年)12月6日我就已經拍了第一條片。」由選舉結束到第一條片,只有短短12日,李梓敬就由政治人物180度轉型為KOL,可說是「話做就做」。

李梓敬坦言,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高效率,是因為他以往就有拍片經驗,只不過通常是在facebook上發表而沒有經營YouTube,所以他對操作器材、剪接等工序,都有一定程度認識。當然,要坐言起行還需要一份決心:「如果我要拍的話,就不是過往那種蜻蜓點水式,有議題才拍一條。我要每日都拍,每日把握時事最敏銳的題材,用自己的角度去講出真相,讓支持者知道。」

《KOL100》到台北師範 大學裏做街訪拍片。
《KOL100》到台北師範 大學裏做街訪拍片。

拍片生活靠自律 每日更新題材有壓力

KOL不像一份職業,沒有固定上下班時間,也沒有人督促,即使少出一條片也不用負責任。因此,李梓敬要堅持每日拍片就要靠自律:「一開始時都有壓力,因為始終是每日的行程,即是說基本上你不能放假。」人總有惰性,有時候李梓敬也想放自己一兩日假,但他發現YouTube是很不鼓勵人中斷上片的,因為如果每日更新,它就會將你的片推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因此,想增強推廣效果,你就要每天不斷拍,不能中斷。

直至現在,李梓敬的Youtuber生涯已經有三個月,他仍堅持盡量每天更新,即使在訪問當天,早上九時多,他已拍好並剪接完新片,上傳到網上。

每天更新除了要快之外,最重要還是要有話題。李梓敬說自己已錯過了「最佳」時期:「現時已過了香港最亂的那段時間,(去年)8月到11月,差不多每日都有事情發生,那時就相對有較多題材。但隨着社會逐漸回復安寧,這當然這是好事,但在題材方面,就沒有那麼多值得討論的事發生,又或者有很爆的題材讓我去講。」

角色轉換 從政與拍片議題不同

對每天捕捉不同題材,李梓敬也開始有點心得:「因為我有很多不同群組,裏面都是支持者,我會留意他們最多分享甚麼,然後去捕捉那些新聞。」與此同時,他亦發現了一個有趣情況:「做Youtuber與從政有一個分別,從政的人是要關注一些『最重要』的議題,但Youtuber或KOL卻要關心一些別人『最關心』的議題,兩者非常不同。」

比如說,新型肺炎或政府的《施政報告》,這些都是對社會十分重要的議題,但在網上世界,卻統統比不上警務處長鄧炳強出席荃灣區議會的「大戰」惹人矚目:「這件事對社會是否十分重要呢?其實未必!他出席了區議會會議,對其他人來說,是不會改變任何事情,但我們的支持者就好想看。」所以Youtuber要把握的是最多人關心的議題,而不是最重要的議題。

轉形為KOL之後,李梓敬的生活習慣也慢慢開始改變。以往他看到群組訊息,很多都不會理會,但現在卻十分重視,看看這些群組當天都在討論甚麽事。另外,當他聽到、或在電視看到一些有趣議題,他會立即記錄在手機。這樣一天天下來,他每天就會累積到4到5個題材,到拍片的時候,他就會視乎當時的社會環境、氣氛,以及當日有沒有一些有趣新聞,再選擇兩三個題材跟支持者分享。

聯合同聲同氣 各司其職逆轉輿論

李梓敬(前左一)與《KOL100》的 成員,包括網紅黑超哥(站後 者)、去年參選深水埗區議員(南 昌西)的夏泳迦(前中)、工聯會 陳穎欣聚餐(前右)。
李梓敬(前左一)與《KOL100》的 成員,包括網紅黑超哥(站後 者)、去年參選深水埗區議員(南 昌西)的夏泳迦(前中)、工聯會 陳穎欣聚餐(前右)。

《KOL100》是李梓敬的計劃,他做KOL的目的是要逆轉輿論,但他明白到單靠一人之力是不夠的,他需要更多年輕人出來發聲。

「為甚麼會叫100?意思是召集100個人去就政治,或者政治邊皮的事,以不同形式去發言。」李梓敬解釋道。

所謂「政治邊皮」,是指並不是100個人都像他那樣去評論新聞,比如喜歡唱歌的,就唱一些他們「藍陣營」的歌;喜歡「開箱」的,就去講一下國產的手機或者電子產品;甚至一些成員去大灣區介紹一下有甚麼好玩好吃,軟性培養一些中國的感情。他們會各自拍片,亦會互相客串,有時一些議題會大家討論。除了一起拍片,他們也會一起去玩,比如做一些飲食類的挑戰,也會到台灣觀選做直播等等。

現時《KOL100》還在起步階段,成員暫時只有10人,他們來自不同界別,比如有政治背景的工聯會陳穎欣;剛剛落選了的獨立參選人莫嘉傑,以及一些政治素人。李梓敬強調《KOL100》不是一個團體,而是一個推薦名單:「我們每個人都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同政黨,比如我是自由黨,陳穎欣是工聯會。《KOL100》不是一個團體,我們之間的說話也不能互相代表。」

不過他們的基本立場,比如對政府、對中國、中國人身份認同、一國兩制的保護、反暴力、希望社會回復安寧這些,都是一致的。李梓敬認為,只要是志同道合,就可以加入《KOL100》。

構建藍色觀賞圈 英語頻道向國際發聲

《KOL100》的成員經常一起開直播。
《KOL100》的成員經常一起開直播。

未來他希望《KOL100》可以找到更多人加入,並透過不同風格及題材,做大他們陣營的輿論陣地:「對方經常說黃色經濟圈,我們都希望有一個『藍色觀賞圈』在YouTube裏面。」

李梓敬表示,未來會開拓更多節目種類,讓他們的支持者可以看到自己陣營的東西。不少支持者曾向他反映,有時某些題材,只有「黃絲」去拍,自己陣營卻沒有,只有「侷睇」。李梓敬表示,當「藍色觀賞圈」出現時,支持者就不再需要勉強去看『黃絲』節目:「看我們就OK了。」

此外,李梓敬希望繼續加強輿論上的「火力」,其中一項就是開設英語頻道。他發現自反修例風暴之後,反對派的文宣除了在本地成功外,還有很多人會透過英文或不同語言,去爭取外國的民意支持:「我會開一個新頻道,以英文去講政治,透過英文頻道,擴展國際觀眾,令他們知道香港和內地的真實情況。始終外國人對香港或中國的認知好片面,亦受制於當地媒體的立場。我要告訴他們實情,香港好自由,比美國更自由。」這就是李梓敬想好了的「國際戰略」。

對於自己,李梓敬也有很高要求,他期望可以在不同題材上作出更多努力。由於現時他花在拍片的時間不算多,所以未來會參考一些本地或外國成功的Youtuber,學習他們如何去選擇及處理題材,希望自己的訂閱人數可以不斷增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