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崩潰】(1)修例只引入海外港人醫生 政府開窄門 怯了醫學界

公立醫院照顧全港超過九成病人,但醫生長年嚴重短缺,導致服務長期供求失衡。拖拉多年,政府終於提出修訂法例,以豁免考試方式引入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但建議只限於香港永久居民,特首林鄭月娥開宗明義表明不希望與醫學界有「太大衝突」,反映政府是為免遭受醫學界反對而提出畏首畏尾的建議,相信願意回流的港人醫生亦無法解決這個積存已久的問題。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接受《堅雜誌》訪問時承認,今次修例只是「開了一道窄門」,目的是要顯示政府堅守醫療質素的界線;而提出私人條例草案的自由黨主席張宇人及病人組織則認為,放寬應要「中門大開」,局限選擇只會令解決醫生不足的力度減弱,最終基層市民及長者都是得不到應有的醫療服務。

文:陳 明 圖:黃冠華

林正財:先開一道窄門 確保醫療質素

今次放寬只容許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回流免試執業,門檻高且局限來港醫生人數。被特首點名,就今次修例協助在社會解說的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接受《堅雜誌》訪問時承認,相比1996年前容許所有英聯邦國家醫生免試來港執業,今次只是「開了一道窄門」,他說:「我們要因應現實情況,因為我們確實希望守着醫療質素這條線。」

林正財表示,香港醫療水平十分高,在構思修例時希望可兩者兼備,增加醫生數目之餘亦要確保吸引質素高的醫生來港,因為由就讀的醫學院、培訓;到通過專科資格及實際工作表現,均有足夠關卡監察引入醫生的質素:「希望香港市民明白,政府在醫療質素水平方面是完全沒有妥協,否則會本末倒置,即使醫生增加,但若質素有問題,市民一樣得不到應有的醫療效果。」

吸引以香港為家港人回流

曾在伊利沙伯醫院任職兒科顧問醫生的林正財表示,當年確實有一批廣東話說得不太好的醫生在醫院內服務,但現時相距容許英聯邦國家醫生免試來港執業已25年,若公立醫院突然出現一位不同種族甚至不同語言的醫生,相信市民不會習慣。他說:「我們想一步步來,若是香港永久居民,肯定懂廣東話,亦熟習香港環境,希望一些想以香港為家的港人,有較高意願回港服務。」

林正財過往聽過很多現實情況,不少香港學生文憑試成績很好,但只差一分未能入讀港大或中大醫學院,因立志做醫生便到外國修讀醫科,其實入讀的都是澳洲、英國等著名大學,畢業後很想回港服務。他解釋:「為何今次特別要求是香港永久居民?是希望有其他因素吸引他們回港,父母在香港,以香港為家,始終想回港居住、結婚、生子,希望這是其中一個能夠吸引他們的重要因素。」

癥結是令醫生留守公立醫院

不過,香港公立醫院出名工作繁忙,如何吸引這批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回來工作?林正財認為,這完全是雞與雞蛋的問題:「為何吸引力不高?工作壓力大?工作環境欠佳?其實是因為不夠醫生,我們不找多些醫生來,永遠解決不到這個問題。」但他承認,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並非解決問題的獨步單方,他指近年由公立醫院離開,轉為私人執業的醫生越趨年輕,反映他們願意留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時間越來越短,並非一個好現象,因此如何令更多有心有力的醫生,願意留在公立醫院工作才是癥結所在,否則「道門開多闊也沒用」。

承認醫療系統只扭鬆少少

今次修例所開的「窄門」,林正財形容是希望令整個系統「扭鬆少少」,讓醫管局、衞生署有一個迴轉的機會去思考及作出改善,提高公立醫院醫生在決策方面的參與度,提供更多彈性及自主,從而增加工作滿足感,藉此挽留人才。

面對多個醫學團體反對修例,作為解說人的林正財坦言,要獲取醫生的支持,是建基於普羅大眾所面對的需要。他舉例,按調查顯示,10個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中,有9個離世前仍未能排到期接受醫生評估,他認為這種醫療服務在現代社會中難以接受:「我相信大部分醫生是醫者父母心,不想看見病人受苦,如能改善整體醫療系統,為他們提供更多協助,相信大部分醫生是樂見的。」

公共醫療系統瀕臨爆煲

林正財強調自己與很多醫學團體一樣,關注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質素問題,當局一定要做好把關,政府成立制定認可醫學院名單的委員會,將會邀請不同醫學團體參與,讓大家共同建構這道門。他透露政府現正與不同團體會面進行初步諮詢:「大圖畫是我們不夠醫生,現時公共醫療系統壓力瀕臨爆煲,在討論時若不喜歡這道門,亦希望他們能夠建議另外一道更加好的門,去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甚麽也不做,否則面對的問題只會逐年增加。」

53258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