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加坡等國家近期先後推出引進人才的政策,香港成為他們爭奪人才的目標,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高速發展,也吸引了一部分香港人才前往尋找機遇,香港的人才外流情況引起社會關注,特首李家超多次公開表示,香港不僅需要培育更多本地人才,也要積極地向外搶人才,外界估計,即將在10月19日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如何「搶人才」,將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政策之一。
《堅雜誌》訪問了人力資源管理及策略計劃顧問李漢祥,以及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劉國熙,他們均認為,特區政府應首先細化「十四五規劃」所確定的「八大中心」定位之下,香港的產業發展的方向,由此全面審視香港所缺乏的人才,以及需要吸進哪些人才,再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引入香港所需要的人才;此外,香港也須更好地與大灣區城市合作,建立「大灣區人才庫」。
文:文 武 圖:黃冠華
李漢祥長期關注人才及人力資源政策,他是環球管理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他指出,作為獵頭公司,明顯地感受到近兩年出現的移民潮所產生的人才流失,遠比想像中更為嚴重。他說:「我們做獵頭的每日打電話,找人才,有兩成至兩成半的人會表示,計劃年底會離開香港,或者正申請移民,而且這種趨勢仍未有停止的跡象。」
3年減少5萬經理級工作人口
李漢祥引用政府的數據指出,2019年第二季與今年第二季的數字相比較,3年內,香港大約減少了5萬名經理級的工作人口,總數大約由45萬人降至40萬,超過10%。他形容說,3年內流失5萬名經理級人才,跌幅相當驚人,暫時未見到政府有哪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可以找回這些流失的人才,以支撐起不同企業的發展需要。
香港人力資源分布不健康
從香港整體人力金字塔分析,香港的人力資源分布也不健康。李漢祥指出,從政府公布的數據看,香港工資最高的10%的群體,月薪4.6萬以上。但從獵頭公司的實際經驗看,很多公司的位處中層管理人員,工資已經不止4.6萬,由此分析,香港的頂尖人才,在整體人力金字塔的分布中,大約只佔3%-5%左右。因此,即使香港某些產業發展得很蓬勃,吸引較多外地公司來港,但只在這麼小的頂尖人才庫中找人才,也是很不健康的,一些公司如果在香港連續半年或9個月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就會選擇到有更多人才的城市發展,比如新加坡或大灣區的其他城市,香港會因此流失高端的工作崗位。
因頂尖人才不足而導致的高端工作崗位流失,還會產生連鎖效應。一位高級的部門主管,其下設有秘書、司機,以及其他支援性的工作崗位,因此,頂尖人才供應如果追不上發展需求,不僅會導致高層崗位的流失,還會造成其他就業機會的流失,直接衝擊香港的經濟。李漢祥認為,面對持續的人才流失狀況,香港一定要想辦法補充人才。
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 工作成效惹質疑
人才問題一直受到社會關注,政府於2007年成立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主持,2012年起還委任非官守委員,由學者、人力資源顧問等多方面專家出任。2018年,特區政府在原有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高層次的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以制定全面的人力資源策略,推動香港進一步發展高增值及多元經濟。這一委員會運作至今。
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任主席,其下官守成員包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教育局局長、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醫務衞生局局長、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保安局局長、政府統計處處長、政府經濟顧問、僱員再培訓局主席、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主席、職業訓練局主席。
然而,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在人才政策方面的建樹,尤其是引進人才方面,卻一再受到社會質疑。李漢祥指出,一個那麼高規格的委員會,但不論是香港的出生率,還是整體勞動人口持續下降的問題,均未得到改善,而近年出現的移民潮對香港的人才市場的衝擊,也未提出有效對策。
香港須發展高增值產業
他認為,在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之下,香港必須要發展高增值的產業,提升人均生產率,才能保持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因此,香港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未來應該發展哪些高增值的產業,再全面審視香港需要哪些人才,以及哪些人才可以本地培育,哪些需要由外地引進。「當知道了方向,我們就要考慮,需要甚麼人才,欠缺哪些人才,需要培訓些甚麼人才?怎樣培訓?在本地培訓不到,是否需要去搶人才?到哪裏搶?怎樣搶?這些問題全部的起點都在產業結構,一環扣一環。」
須細化「八大中心」明確產業方向
中央「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李漢祥認為,香港有必要進一步細化和深化,進一步明確香港在這「八大中心」之下,具體要發展哪些產業。比如,在發展創新科技方面,有很廣泛的範疇,香港到底是每一個範疇都要發展,還是將會重點推動和支持發展某些具有優勢的產業呢?政府必須有清晰的說明,才可以解決人才的問題。
一直關注人才政策的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也認為,特區政府必須因應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戰略定位,制訂本港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和布局,提出具針對性的產業人才引進策略,同時加強香港人才制度建設,才能為香港長遠發展的人才儲備作出全面系統規劃。
香港應設立整全的人才制度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劉國熙認為,特區政府應設立一個整全的人才制度,有系統地引入國際或大灣區人才來港,再考慮如何做好相關配套政策,讓這些人才可以在香港更好地貢獻社會,並且讓他們可以留在香港。他說:「吸引人才關鍵點在自己身上,我們需要哪些行業人才?香港產業發展方向怎樣?如何發展新興產業?如何讓現有產業更蓬勃?要有專門的審視。香港目前產業太單一,不足以吸引人才來港。」
他認為,從目前的發展方向看,除了「十四五」規劃中明確的「八大中心」之外,香港即將大興土木,建設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還將興建國際航空樞紐,需要大量的建造業的人才,而香港明確人才不足,需要引入大量建造業方面的專業人才。
來港專才普遍關注房屋教育配套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近期曾向會員發放問卷,調查來港工作的專才所須面對的一些困難。該協會擁有13,000名會員,其中大多數是透過優才或專才計劃引進的非本地人才,涵蓋金融會計、資訊科技、建築工程、文化教育、藝術體育、商業貿易、法律服務等各行業領域,八成以上會員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
劉國熙介紹說,協會有不少會員反映,來港工作之後,特區政府沒有相關的配套政策,令他們在住屋、子女教育等方面,面臨許多問題,再加上疫情和修例風波的影響,有一部分人已經轉回內地發展,這是比較可惜的事。
內地專才感到孤立無援
一些會員表示,過往政府向全港市民派糖、派發抗疫補助金、電子消費券,沒有考慮到來港工作未足七年的非永久居民,直至今年派發電子消費券時,才有所改善,這令來港工作的優才和專才感到孤立無援,感覺到政府對專才的重視程度不足。
此外,亦有不少該協會會員表示,政府對引入香港的優才和專才缺乏整體的配套支援政策,尤其是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支援不足,影響他們留港發展的意欲。他指出,許多優才和專才,來港後須面對昂貴的住房租金,以及家屬就業、子女就學的問題,而特區政府卻幾乎沒有相關的配套政策,一部分來港工作的優才、專才的感受是,「香港特區政府歡迎你來,也歡迎你走」。
望享有育兒贍養父母稅務優惠
劉國熙指出,來港工作的優才和專才,普遍希望政府有配套政策,為他們提供租房津貼、補助或稅務優惠,此外亦希望能夠支援外來人才夫婦在港孕育兒女,贍養父母方面,也與本地居民一樣享有稅務上的優惠政策。在子女教育方面,他們希望能解決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的銜接問題,比如,引入一些內地優質的中小學校,提供內地的教育課程等。
此外,香港社會上仍然存在對外來人才不友善的情況,尤其是對內地來港的人才存有偏見,他們亦希望政府能多做正面宣傳,讓市民對內地來港人才對社會作出的貢獻有更多了解,以讓他們及家人、子女可以在友善的社會環境下更好地發展。
審批時間過長影響來港計劃
內地來港優才、專才另一項反映較強烈的意見是,政府在內地的相關政策宣傳不足,申請及審批的時間過長等。香港特區政府未能讓內地公眾更準確地了解人才引入政策,令一部分有意來港的人被中介公司誤導,而申請和審批時間過長,也令一部分人改變了來港的計劃,令香港遭受損失。
特首李家超即將發表的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社會對人才政策有很高的期望,亦已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供政府參考。李漢祥認為,香港必須發揮好大灣區的優勢,以「大灣區人才庫」的思維,規劃未來的人才發展政策。香港發展甚麼產業,必須結合大灣區的整體情況,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要有協同效應,避免出現惡性競爭,這樣才有利於引進人才。
善用一小時生活圈解決居住問題
香港的居住成本較高,成為引進人才的一大障礙。李漢祥認為,這一困難可以透過大灣區的一小時生活圈解決。香港可以更積極地在大灣區引入人才,一部分已經在大灣區工作、置業的海外及內地人才,來香港工作,往返來回可能只需一至兩小時,可以不必在香港租置昂貴的住房,也不需要帶着家人來港,不必為子女找學校,不需要擔心配偶或其他家人能否適應香港。
香港還可以在大灣區培育優質人才。他指出,香港已有多家大學院校在大灣區城市設立分校,比如浸會大學在珠海有分校、中文大學在深圳有分校,科技大學在廣州有分校,政府是否可以考慮放寬這些學校畢業生來港就業的門檻?令這部分人才可以更便利地來港就業。
優化內地生來港就業政策
此外,政府現行的「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計劃」,可否適當優化,允許這些學生在畢業後的7年之內,可以任選一年免簽證來港找工作?這樣做就可以避免香港的僱主透過這項計劃,只能請到沒有工作經驗的新畢業生。或者,也可以考慮將這項計劃擴展至大灣區內的香港各大學院校分校的畢業生,這樣就可以將吸引大灣區人才的門檻降低,有效地引入人才。
參考外國經驗兼顧家屬就業安置
劉國熙則認為,香港不僅要從海外及大灣區引入人才,還須參考其他國家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驗,思考如何用好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比如,英國和新加坡近期推出的引入人才政策,都顧及人才的家人,家屬的就業安置可以得到保障。鄰近的深圳、東莞等城市,會為引進的人才提供資金,協助他們更好地安置下來。香港也應從這方面加以研究。
他認為,香港還須研究如何進一步完善與大灣區城市的資歷互認。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只有完善資歷互認,才能讓整個灣區人才流動變得更暢順,令香港人才庫供給可以保持健康狀態。
香港仍具吸引人才優勢
劉國熙認為,國際間的人才競賽日趨激烈,但香港仍然有自己的優勢。香港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大都市,生活模式與西方國家接近,中西薈萃的文化,以及背靠國家的巨大經濟發展潛力,都可以吸引更多國際人才來港發展。再加上,現時國際形勢不穩定,香港應該可以更主動地推出政策措施,吸引在海外讀書、工作的中國公民來香港工作,如果做成這件事,不僅對香港自身的發展有利,對國家長遠發展也將會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