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界「龍頭」組織,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早前進行領導層更替,最終由「香港社福界心連心大行動」董事會主席、立法會選委會議員管浩鳴接替陳智思,出任執委會主席一職。在社聯服務了20多年的行政總裁蔡海偉選擇退休,意味着社聯正式改朝換代。
有政界人士透露,從「香港社福界心連心大行動」高規格成立,然後改組社工註冊局,到社聯重新「洗牌」,這「三部曲」走得相當漂亮。
社工界一直被視為反對派「橋頭堡」,激進抗爭勢力盤根錯節,難以彈指間將其撥亂反正。同時兼任社聯與「心連心」主席,管浩鳴接受訪問時不諱言今次接下社聯這個燙手山芋,需要改變目前界別內的抗爭文化,凡事都應有商有量。
文:Wing Yip 圖:陳錦輝
「香港社福界心連心大行動」成立之初,界內已有聲音指「心連心」是要將社福界推倒重來,取替「龍頭」社聯的地位。不經不覺間,「心連心」已運作已逾一年時間,期間沒有任何「動靜」,突然爆出由「心連心」董事會主席、立法會選舉委員會議員管浩鳴出任社聯主席,究竟政府如何下這盤棋?
由領導班子入手推動改革
有界內人士指出,社聯屬法定組織,根據香港條例第1057章《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法團條例》運作,只是立法當年形勢未及目前複雜,條文內容不多,令社聯有較大空間,不存在「話取替便取替」之理。況且社聯擁有70多年歷史,各大社福機構都是其會員,更重要一點是,社聯早與海外的社福機構建立了深厚合作關係,難以一下子由其他組織代替,否則將引發連串巨大震盪,直接影響香港社福界的國際地位,對外觀感亦不好,現從領導班子入手推動改革,做法更為實際。
對於同時掌管兩個社工組織,管浩鳴(管牧)接受《堅雜誌》訪問時多次強調,「心連心」與社聯同屬社福界機構,當然社聯歷史較悠久。管牧坦言,自「心連心」成立後,多次被外界形容「兩者爭得火紅火熱」,但事實上絕無其事,大家關注層面不同。「心連心」與內地交往較多,而社聯則與國際聯繫具有豐富經驗,兩者不存在競爭或取代問題。
兩個社福機構 不存在「誰吃誰」
管牧強調,「心連心」是在疫情期間孕育出來,當時內地運送大量物資來港,必須將其交到有需要市民手上,很自然聚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後來發覺這個平台挺好,才慢慢發展出「心連心」。管牧認為,既然社聯與海外社福機構已建立起深厚合作關係,當然希望繼續,而「心連心」與社聯有很多協作空間,不存在「誰吃誰」,亦非有「心連心」社聯便要「執笠」。
對於同一時間擔任「心連心」及社聯主席,管牧強調不是外界形容的所謂要「統管」社福界,社福界有自己一套運作模式、團隊,由於服務對象不同,機構的運作方式也有分別。至於「心連心」及社聯,他希望循不同切入點,提供適切協助,甚至扮演跟政府溝通的橋樑。
以為吵吵鬧鬧政府便會怕
過往「社工」在反政府行動中往往扮演重要角色,直到2019年「黑暴」期間,更到達失控程度。有聲音認為必須來一個徹徹底底的「撥亂反正」。管浩鳴表示社工具備特別基因,對社會時事較敏感,加上過往所謂社福界的領軍人物,包括在立法會內的,以為吵吵鬧鬧,甚至透過抗爭行為政府便會怕,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久而久之便養成一種習慣,或者說成為一種做事手段。
以前政府相對有錢,大家吵一吵,很多時政府便會就範。管牧認為這種吵鬧已超越紅線,部分社工更有一種「改變了政權,就可以改變世界」的觀念。政府官員面對「事無大少都吵一頓」的政治生態環境,久而久之變成有心理準備,捱罵兩、三個小時,回去洗個澡就不記得了,事情只會繼續拖下去,完全沒有好處。
發窮惡不是社會應該有態度
事實證明,吵吵鬧鬧甚或「無端端」提出司法覆核、示威等手段,管牧認為根本解決不到問題,反之只會更加激化彼此情緒,直到2019年黑暴,已經完全超越了底線。他相信每位社工其實都值得感謝,作為北斗星,他們跑到最前線幫助弱勢社群,必須有一團火,才能支撐下去,需要控制好這團火,不要讓這團火熄了,反而燒得紅一點更加好。
對於社工往後的角色,管牧強調要做回社工天職,就是要協助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過往社工走歪了,只一面倒着眼於政治爭拗,甚麼事都埋怨,管牧認為「唔係乜都嗌政府(畀),都要政府畀得起先得」,政府本身也有難處,這種鼓吹「發窮惡」的風氣,不是社會應該有的態度。
孫玉菡參與對話 願意坦誠表達
過往社工的訓練集中在「批判」,任何事情都訴諸激進手段,但事實證明不可行,管牧認為應從社工專業教育入手,重新說明所謂「為民發聲」不是「呱呱叫」,而是當看到問題後考慮怎麼去解決,非單向式、不斷提出要求,彼此之間要坐下來談。管牧特別提到:「今屆孫局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很好,他與『心連心』搞了多次對話,大家都願意坦誠表達。」
面對財赤,管牧指出必須慎用公帑,同時也要明白政府作為一個當家人的困難。
未來日子,希望社工,特別是管理層或中層,都要明白政府的理財哲學,讓政府及社工之間能夠互相明白。服務,尤其扶貧工作永遠都做不完,如何做到補漏拾遺,要顧及特區政府整體的財政情況,大家平心靜氣,理性、坦率討論,把雙方的理由說出來。
「我作為牧師,當然希望大家能夠坐下來談,駡又有何好處?過往只不停地駡,又駡到甚麽出來?唯有不做,不做就沒得駡。」管牧強調在新的政治制度下,大家已體會到協商的好處,任何事情大家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彼此信任、明白及體諒,事情自然較易辦妥,這個關係很重要。
國家參考香港社福經驗
「與灣區合作,將會是未來大趨勢。」管牧指出國家正積極推動社福服務,去年更將「社工部」升格,從過往只在民政系統下的部門,獨立成為「中央社會工作部」,顯示出中央相當重視社工專業,也意味着國家經濟發展到某一水平後,便開始重視社福服務。香港的社福經驗對國家來說很具參考作用。
就以養老院服務為例,管牧認為香港在護老院舍的運作上規格相當高,備受內地欣賞。近期,內地派了不少社工、管理層來港在不同社福機構觀摩、學習。在交流過程中,無論對本地或內地社工,都有正面幫助,可以提升大家水平。
人口結構轉變帶來挑戰
作為神職人員卻走入社福界,管牧表示早在70多年前,社聯開始成立時,聖公會已是社聯其中一員,天主教亦一直熱心參與社會工作,從最初派奶粉,到目前提供多元化服務,只是後期政府調整了社福政策,令他們的角色有所不同。香港不同的慈善團體,其實很多都有不同宗教背景。
管牧解釋,作為一位牧師,本身就有着一份使命感,要更加要投入服務社會。他過往未嘗試過擔任聯合機構的工作,既然得到大家信任,當然開心。隨着香港人口結構轉變,管牧預計社工界亦要面臨新挑戰,需要整個界別一起合作,單憑個人之力根本「做不來」,不會看輕箇中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