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宣布「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引發不少爭議,有不少反對聲音擔心外勞與本地人「爭飯碗」。
不過,航空業面對的情況卻完全相反,有業界人士透露,機場基層工人薪酬待遇一直跑輸外界,因應輸入外勞的工資中位數調查,反而推動了本地工人工資上調,某些工種工資甚至上升了三成。政府雖批准了航空業6,300個外勞配額,不過第一輪卻只得29份申請,涉2,900個職位,相信業界正在觀望中。
航空業界認為輸入外勞不是長遠解決辦法,望有關單位能夠改善機場交通配套,並透過漸進式培訓,吸引本地人入職。
文:葉渝 圖:黃冠華
「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包括航空業10個工種:地勤人員、機坪服務員、機艙工作員、飛機維修技工/技術員、牽引車司機、倉務處理員/貨站服務員、機械/升降台操作員、客戶服務員、飛機拖車司機及維修員、就輸入外勞增加機場前線人手方面,計劃在第一輪共收到29份申請,涉及所有10個指定工種約2,900個職位,完成審批後,外勞最快在今年內入職。
前線工人薪資跑輸大市3成
香港民用航空事業職工總會主席李永富表示,機場前線工人,新入職工資的確比較低,1998年金融海嘯後,機場職工工資幾乎凍結,到2003年,港機工程甚至中斷了與理大合作的學徒制。2003年之後,大陸放寬自由行來港,機場才漸漸復蘇,工人工資逐漸增加,但已跑輸大市一截。
李永富舉例:「以搬運工來說,可能機場只得10,000元,外面13,000,你就不夠搶。客戶服務方面,與香港迪士尼樂園比較,年初機場未加人工前,大概是11,000至12,000元,但迪士尼開到13,000至14,000元,變成差不多有3,000元差距,除非你有額外處理航班能力,才會有更多津貼。」例如處理到大韓航空、印度航空、漢沙航空的航班,有3種技巧或以上,公司便會有更多每日津貼,技巧越多,津貼越豐厚。
流失人手未有回流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為全世界最繁忙機場之一,但也敵不過疫情。李永富解釋,疫情前機場日均客量達10萬人次,疫情期間試過全日只得690個旅客。當時跟旅客相關的工種,包括:機艙工作員、餐飲服務員及機械維修員等等,均受到很大衝擊,人手流失情況亦特別嚴重:「人手流失有四種情況,第一是公司將原本年屆60歲退休那批員工,原薪原職留在工作崗位,只可以每年續約、第二是部分員工本身因為家庭情況,或失去了補水收入,令家庭經濟出現壓力,所以透過『肥雞餐』離職、第三是有些人可能覺得將來工作量太大,或者要兼顧其他部門工作,倒不如出去從事其他相關工作。最後是被公司『肥雞餐』主動解僱,以上四類人士,只有少量回流到機場工作。」
招聘滯後人手不足明顯
李永富形容,機場人手不足問題十分明顯,招聘方面亦滯後:「像我剛剛所說,部分公司已着手加薪,有些公司未加,變成若B公司加人工,員工便由A公司辭職,轉到B公司,順便賺新人獎。之後待A公司加薪多過B公司,員工又可能回到A公司工作,所以人手只是在內部走來走去,並無吸納到新血到機場工作。」
李永富相信,疫情期間不少航空業相關公司手起刀落,裁員或迫員工放無薪假,亦令人手流失情況雪上加霜:「如果你有家庭,需要固定收入,你可能會覺得不如出去另外找份工作更好,尤其是疫情3年間,有些舊機場員工覺得,雖然錢賺少了,但上班下班時間變固定,可以兼顧到家庭,他們情願賺少一點,都不願意回流機場工作。因為疫情,有些人的心態真的改變了。」
交通配套差令人望而卻步
政府估計,明年機場空缺達1.6萬個,李永富難以估計單靠本地工人可以補充多少。
除工資外,交通亦是另一大原因,令本地人視到機場工作如畏途:「一來時間長車費貴,加上有些工作是輪班制,早上6時或5時半上班,更早甚至要4時,你想想凌晨4時上班,如果沒有車直接回機場,很可能要轉車,N或NA車每半小時甚至1小時才一班,有些更會不斷兜路,變相隨時要花2、3小時才能到達。」
曾有求職者網上面試成功,但到真正上班那天,受不了車程太長,到機場後直接說不做了。
李永富批評機場交通配套實在不可接受,像九巴或港鐵會有凌晨專車接員工上下班:「我們一直要求機管局開辦一些專線予機場工人,你叫他們坐N車很辛苦,坐的士又貴,長遠缺人,一個員工變成要做兩個人的工作,壓力很大,令人更加卻步。」李永富又埋怨凌晨時分巴士脫班情況嚴重,試過等25分鐘變成等50分鐘,員工最後遲到遭老闆埋怨,形成一個雙互影響的關係,對任何一方都不理想。
薪資基本回到疫前水平
至於輸入外勞為何反而對本地工人有利?李永富解釋,通常地勤服務、客運服務、 餐飲航空膳食,甚至乎停機坪維修,分別由大概3間公司作分配:「現在變成,如果A公司輸入外勞,你必須增加本地工人底薪,才可以作一個平衡,否則本地工人薪金低於外勞,本地員工都不會做,所以一定要加。B公司及C公司如不在工資上跟隨的話,亦很難請到本地工人,變相帶動提升了整個行業的工資。」
李永富以航班清潔工為例,疫情前有公司提供3,000至4,000元津貼予員工,但疫情期間取消了,員工底薪只剩12,600元。今次因為要用工資中位數聘請外勞,該公司便將津貼加入底薪,變成月薪大概16,300至16,500左右:「但基本上只是回到疫情前水平,跟外面比較仍有差距,時薪可能仍然跑輸大市。」
外勞拉高工資受業界歡迎
被問到建造業、運輸業等都一直反對輸入外勞,李永富坦言之前大部分同事都擔心工資中位數定在哪裏,會不會是當外勞是廉價勞工,讓他們來香港「搶飯碗」,對輸入外勞頗為敏感。但現在出了工資中位數後,帶動了大家工資上升,工人心情都放鬆了:「現時大家覺得,外勞未必是來『搶飯碗』,當我們真的人手不足時,他們可能真的可以幫手。」李永富表示現時大家反而擔心外勞是否有足夠技術提供協助,如果有,其實是「做大個餅」,大家多分一點,未嘗不是好事。
李永富對本地工人有信心,認為香港在技術培訓上有優勢,不擔心因輸入外勞而削弱競爭力。現時反而是天氣問題令他最擔心:「惡劣天氣上下班,我們都慣了,8號風球也要上班,但你聘請外勞,如果真的透過港珠澳大橋往返,到時大橋關閉,外勞來不了,工作又是否全落在本地工人身上?」
文化差異須磨合不構成障礙
工作文化差異方面,李永富預期要時間磨合:「就算請個新人回來,在基本術語或貨物代號方面都需要時間適應, 我們會提醒新人,可能站在哪些位置會有危險,無論是外勞還是本地新人,都要磨合,現時機場有不少南亞裔或外籍人士,他們很多都會聽會講廣東話,但不會寫,變成我們不時要向他們講解文件。磨合溝通是必須的。」他透露,現時有些公司為熟手技工提供普通話訓練班,方便他們日後與外勞溝通,擔當培訓角色。
盼實施漸進工作模式留新人
然而,李永富認為輸入外勞不是解決機場人手不足的長遠方法,除了要積極解決交通問題外,培訓及吸引本地人入行才是正途:「培訓現在是有,但不夠漸進式,令新人適應上出現困難,可能一上班工作就要去到最高水平,頂不住。」他以機艙清潔為例,新人入職一日要做10多班機,腰酸背痛:「有無可能由8班開始,慢慢上升至10班?漸進式讓大家適應輪班及工作壓力,相信新人會更易習慣,更願意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