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本港百業艱難,唯有娛樂事業一枝獨秀,是爆發奇跡的一年。年內電影票房爆滿,演唱會、舞台劇一票難求,沉寂多時的娛樂圈突然充滿生機,為香港社會帶來不少歡樂。
對此,著名電影、舞台劇導演高志森認為,現時本地娛樂圈的確有谷底反彈的感覺,相信與疫情有關,因為大家「餓戲太耐」,不想再困在家,但他就指80、90年代香港的音樂及電影橫掃東南亞,現時相對該全盛時期仍有一段距離,大家不應滿足於此,仍要一起努力。
文:葉佩瑜 圖:黃冠華
今年港產片成績輝煌,四部電影《明日戰記》、《阿媽有咗第二個》、《闔家辣》、《飯戲攻心》皆同時突破3,000萬票房,當中古天樂有份投資的《明日戰記》,上映不到兩個月,已大收7,330多萬,甚至超越《寒戰II》成為歷年最高票房的港產片。而由黃子華主演的《飯氣攻心》上映只單單60多日,累計票房已達6,600多萬,成為歷年最賣座的港產喜劇,甚至去年上映的《梅艷芳》亦一躍成歷年最高票房的港產片第4位,可見近兩年的港產片成績十分亮眼。
音樂方面,幾乎所有演唱會都一票難求,Mirror、周國賢、林家謙、陳奕迅等均引起「炒飛」熱潮,以林家謙演唱會為例,一張780元的門票可被炒至4,000、甚至5,000元,有價有市,可見大家對觀看演唱會的渴求。
舞台劇方面,黃子華及潘燦良的舞台劇《最後禮物》連加場共上演了50場,仍然是場場爆滿;風車草劇團《回憶的香港》也是加場又加場;由黃淑儀與焦媛主演,高志森監製的音樂劇《伴我同行》亦獲得不少好評,於屯門大會堂初演後,明年會移師灣仔演藝學院再上演。
市民為港產片賣座感高興
在九龍灣德福戲院門外不難發現有戲迷聚集等入場。觀眾之一的黃先生表示,一直有入場支持港產片,近日亦看了《明日戰記》、《闔家辣》,感覺不錯。《闔家辣》中有很多有關香港文化的笑點,特別容易引起大家共鳴:「一直都認為港產片與西片有不同感覺與氣氛,不應該過度比較,不同意部分人只崇洋入場看西片,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港產片。」
另一位觀眾郭先生表示,察覺到近日多了港產片上映,自己看了《明日戰記》及《飯氣攻心》:「但過了這一輪,就好似無其他港產片上映。」他認為,《明日戰記》作為首部港產科幻片,是個好嘗試,是齣不俗的電影。他對甚麼電影都有興趣,無論港產或西片都會看,只要好看就可以,沒有港產片情意結。不過,作為香港人,很高興見到香港電影票房創下佳績。
而鄭先生則一直在大堂觀看電影海報,未有買票入場,但他認為,港人因疫情已被困一段時間,在家實在太無聊:「相信疫情對振興娛樂圈有幫助,大家都想解悶,雖然自己最近無看港產片,但有聽同事講過《明日戰記》,聽講幾好睇。」
專誠到戲院買票入場重看《阿凡達》的Adi,希望在《阿凡達2》上映前前重溫第一集:「我不懂中文,所以無觀看港產片,只係看西片,不過去戲院見到有好多港產片上映。」
高志森:可能連疫情前一半都未有
名導演高志森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表示,近大半年來,即是由第5波疫情受控之後,香港娛樂圈由屢次封場到現時再次活躍:「的確有種轉機,都可算是谷底反彈,自己都感受到。我在屯門大會堂做的《再見亦是朋友》音樂劇,有李思捷、曾航生,兩場都爆。另外9月初有《伴我同行》音樂劇,4場在屯門都滿座,現時計劃明年在演藝學院重演。所以我都是這種氛圍的受益者。」
高志森表示,近期港產片大賣,證明能夠吸引觀眾入戲院,當然是件好事。不過,大賣的狀況亦要分開來說:「大賣可能只是令這幾齣電影可以歸本,或者有微利。從來要談香港電影的威力,不在於本地戲院歸本或取得微利,香港電影真正的意義在於能夠爭取到更大市場。」他認為,近日興旺的情況距離疫情前,甚至距離香港演藝事業最全盛時期,即80年代到2000年,仍有一大段距離:「我不會說現時市道已經重返疫情前,可能連疫情前一半都未有。」
根據高志森的定義,香港娛樂界全盛時期,作品不但影響本地觀眾,甚至影響東南亞,即使當時內地未算太開放,但香港電影已經全面影響內地民眾:「香港電影傳統市場,包括星馬、台灣、甚至日韓,當時甚至去到印尼,橫掃歐美唐人街,這樣才算是全盛時期。對比現時有幾大程度恢復?我相信距離仍遠,大家還要一起努力。」
市道復蘇優質作品一窩蜂推出
被問到香港娛樂界市道為何突然反彈?高志森相信,很大程度是因為疫情已持續兩年多,大家「餓戲太耐」:「難道一世在家中睇電視嗎?不可能,雖然現時有機頂盒,有不同娛樂選擇,但大家慣了出街同一班朋友食飯、行街、睇戲、吹水,有社交生活,加上去戲院看大銀幕,繼而去劇院看Live Performance(現場表演),這種享受不是困在家中可滿足到。」
高志森又估計,有電影製作人自信作品質素不錯,刻意等到疫情放緩後才推出,如果在疫情嚴重期間推出,票房可能會很慘淡,因此有實力的電影,可能會留一留:「所以就會出現有好幾齣質素相當好的電影,一齊同期推出的現象,舞台劇亦一樣。」
被問到現時入境政策放寬至「0+3」,Super Junior、Blackpink等韓團相繼宣布在香港演出,會否減弱了目前香港娛樂界復蘇的勢頭?高志森分析,K-Pop(韓國流行音樂)、J-Pop(日本流行音樂)能夠吸引香港觀眾,一定有其理由。香港人接受文化藝術作品,包括音樂,從來都是歐美、日本(韓國)、本地原創,如歷史般不斷輪替:「有段時間我們鍾意聽歐美流行曲,80年代有不少廣東歌是由歐美流行曲改編。後來有日本歌曲,例如:五輪真弓、玉置浩二等等,改編時會填上中文歌詞。到90年代中,大家都喜歡本地原創,慢慢對歐美流行曲、日本流行曲的關注度稍稍減少,期間不斷互相影響、互相轉變,就有如歷史更替一樣。」他相信香港觀眾不會因為開關而離棄本地歌手或港產片:「只要你於良性競爭下有『真功夫』,大家一定會繼續支持你。」
日韓明星不能來港勢頭下滑
K-Pop、J-Pop 近年的勢頭減弱,高志森認為原因離不開疫情,疫情下韓星、日星都來不了香港:「以前他們一年到晚不斷來香港,有幾年由我監製的十一國慶文藝晚會,有青年音樂會,早幾年甚至請到Infinite這類韓團演出。韓星年年有、年年爆。近幾年已無舉辦過有韓星參與的國慶文藝晚會,最大原因是他們來不了香港,要入境就要隔離,邊個得閒睬你?所以出現了一個斷層。
他又說:「內地情況一樣,近幾年沒有韓星到中國,可能因為疫情,可能部分是因為政治理由,所以現時內地中國明星冒起,取代了韓星及日星,整體情況與香港一樣。相信轉變有好大程度是因為他們人不能到,斷咗道氣。」
題材百花齊放好作品永不過時
問到現時香港歌影視作品,水平是否足以成為「亞洲第一」?高志森笑說,不同人有不同喜好,相信每位電影工作者都會盡最大努力,將作品做到最好:「很難評價行家的作品,但香港面對的是多元化市場,一向香港觀眾喜歡看多元化作品,不只看某幾類型。武俠、動作、恐怖、喜劇、漫畫感都看,香港人接受的文化藝術作品十分百花齊放,如果香港電影本土化,只拍攝籠屋、殘障人士、黑社會等題材,就明顯不足,要百花齊放,各種作品有不同的受眾。」
高志森對嘉禾電影公司舊老闆蔡永昌的一番說話,印象非常深刻:「我們拍電影,最重要是套戲『襟睇』,不是當下有幾高票房,3、5年後卻無人記得,而是10年、20年,甚至30年後還有人記得,依然有影響力,那部電影才是一部好電影。
「現時每到新年,我都會聽到有的士司機說,『高生,最近看電視看到你的《家有囍事》、《花田囍事》』,那些作品已經好舊,但大家仍然提起,幾有滿足感。」雖然他仍未有空看《明日戰記》,不過他大讚科幻片是好嘗試,這些創作值得鼓勵。
全球焦點:「得中國市場得天下」
對於爭奪「亞洲第一」,高志森認為以前爭做「亞洲第一」是與日韓比較,但近年南韓不少娛樂產業,甚至Disney都開宗明義講到,「得中國市場得天下」。對這句說話高志深非常認同:「為何不做到大灣區多個城市都關注自己?這才算影響力,始終香港只有700多萬人口,大灣區卻有7,000多萬,大家努力的空間仍然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