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特區政府高調舉辦了「企業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簽署儀式」,政界人士認為,面對目前的國際形勢,香港作為國家的「出海口」,北都以及河套區的發展,極具戰略意味;不過,或許是財赤和經濟欠佳,在「簽署儀式」過後,熱度似乎有下降跡象。
多位立法會議員受訪不約而同出謀獻策,建議特區政府「提速」追落後,並且跳出舊有框架思維,由產業與政府直接對接,自行興建廠房設施,令發展計劃更具彈性。
文:Wing Yip 圖:陳錦輝、特區政府相關網頁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北都發展「唔夠快」,熱度也無法保溫,或許是特區政府面對財赤,加上社會經濟不好有關。雖然如此,一些立法會議員認為政府反而要「加快腳步」,並跳出舊有框架思維,以及作出策略性發展。
林筱魯(立法會選舉委員會議員):企業有意發展卻苦無土地

立法會選舉委員會議員林筱魯指出,目前大家主力推動產業發展,尤其是創科,而創科的主場地主要靠「北都」,若說「北都」步伐是否較慢?林筱魯說,發展步伐不夠快,主要為基建規劃的「流程」,但相較以往,今屆特區政府已很努力,不斷加快腳步。
他說,今屆特區政府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已明確點出,需要提供土地、稅務優惠、搶企業。從政府官員的匯報,又或業界反映,其實有不少企業均表態表示有興趣來港投資,但當對方追問「可以落戶的地在哪裏?」、「北都究竟哪塊地可以用?」原來未有。
有見及此,林筱魯認為特區政府應就某些流程,能壓縮便盡量壓縮,尤其涉及行政方面的流程,加快引資速度。至於用地方面,若北都土地還未成熟的話,可否考慮以數碼港或其他土地資源,包括物業或寫字樓等,作為緩衝,加快吸引產業先行「落腳」。
搶投資須有土地配合

對於坊間指目前本港經濟不好,就算北都有地都乏人問津,沒有企業願意承接。林筱魯卻認為,今時今日必須跳出舊有思維框架。他指出,過往香港都是習慣由開發商負責建設部分,無論工業或商業都是先行建好一幢幢樓宇,再出售或出租,但其實可以由企業本身負責所有工序。以工業邨為例,特區政府提供土地,企業自行投資興建適合的廠房,直接投入生產。
林筱魯認為大家都需要跳出過往「典型房地產操作」的概念,一些土地的開發建設,可以直接與相關企業對接,由他們自行負責。他強調某些「搶過來、爭取過來」的目標龍頭企業板塊,特區政府可主動作出邀請,只要他們願意來投資,會連帶帶動很多下游、中游產業一併來港,只要劃出土地,可任由他們自行發揮。
積極拆牆鬆綁壓縮流程

為應對有關企業對香港不太熟悉的問題,特區政府應提供融資、各項審批申請等服務,讓企業盡快落地。林筱魯表示,個人看香港未來經濟發展,不會只用傳統樓價跌,整體市場就會「死晒」的思維模式,這會很容易出現偏差。
林筱魯解釋,過去兩、三年香港正逐步推動本身的產業政策,不再單純依賴賣地收益來支撐整體社會運作,官員也積極拆牆鬆綁,盡量壓縮流程,再沒有單純研究便要拖幾年,待一切成熟後才開始出台,如今已是成熟一項推一項。
融資方面也較以往大膽,透過發債的手段,填補目前因經濟活力不足的問題。利用公共投放方式,推動建設,藉以維持經濟底盤和一定活力,這點凸出了政府是肯做,亦夠膽做。
重點是官員「夠膽去做」
但林筱魯憂慮官員的解說仍未到位,包括將開發了的土地直接交由相關產業處理,這可為香港帶動甚麼經濟發展?稅務收益又有多少等等,這些新舉措特區政府都必須加強向市民解說的力度。
林筱魯提到,特區官員曾多次公開承認,過往香港甚少講述產業政策,只提供一個平台、提供基建,有興趣便來投標。很明顯今屆特區政府策略轉變了,強調「搶」,直接招商引資,與企業進行對接。原址換地、片區開發等等,今屆政府竟然夠膽高調提出來,當然「講」與「做」中間還有如何落實推動,大家仍在觀望。
林筱魯認為最重要是先行踏出第一步,過去兩年有不同的土地批租,方向是對,而步伐可能真的要加速,不要每次說我要研究,要做先導計劃,又拖一段時間才能落實。林筱魯強調這種心態必須調節,就算做先導計劃,也不用花上三年時間,三個月至半年已經測試到,重點是官員「夠唔夠膽去(做) 」,任何創新構思都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錯漏,只要不是致命,可以不斷調節,如果怕錯而畏首畏尾,那便不是創新。
國家推動基建動能強勁

為何社會上仍有市道差、發展難的說法?林筱魯認為我們還用舊思維,即有多少地產商參與、住宅樓價多少來衡量,用這種方式來套入河套發展進程並不恰當。其實最實際是有多少企業已進駐?多少已簽約?社會上其實很精神分裂,一時說高地價政策市民承擔不起樓價,影響經濟發展;但當物業市場相對平穩或下滑時,又產生強烈負面情緒,這種思維模式,不利於推動產業發展。
林筱魯強調必須要開拓其他產業,尤其是創科及新發展產業,令大家有更多就業機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始終香港最穩定的稅收來源是薪俸稅、利得稅,只要有企業進駐,便能製造就業機會。他提到國務院的《工作報告》顯示國家動能相當強,計劃發行13,000億元超長期國債推動基建發展,未來一段時間香港無論在步伐和心態上,須盡快與國家,尤其是大灣區銜接,配合國家高速發展勢頭。
整體儲蓄額17萬億港元
林筱魯更強調香港並非「無錢」,其實香港底盤相當雄厚,2024年整體儲蓄額達17萬億元,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若社會很「窮」的話不會有如此巨額儲蓄。現時只是市民不想留港消費。當大家對前景感到不太明朗時,中低消費群往內(地)流,這很正常,但不能抱着一種「總有一天,香港樓價會與深圳,甚至珠海看齊,這樣才有競爭力」的心態,若這一天到來,香港已經不是香港。
林筱魯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必須與頂級國際城市,例如倫敦、紐約及東京比較,爭取高端消費及投資者,相信特區政府亦明白這一點,更會去爭取中央支持,不要只說拆牆鬆綁,而是怎樣加速四通四流,即人才、資金、資訊、貨物如何有序推動流通,這方面河套是一個很好的試點。
黃錦輝(立法會選舉委員會議員):如何將這塊地變成一片「肥田」

立法會選舉委員會議員、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黃錦輝認為,過去十多年本港受制於沒有足夠土地供應,北都的發展將能破解這困局。
隨着北都發展漸見雛型,黃錦輝認為已經走前了一大步。能夠找到足夠土地,實在非常難得。至於下一步,就是我們如何將這塊地變成一片肥田。他表示, 北都發展應該跳出固有思維,實施雙向發展。除了吸引投資者落戶之外,還需要考慮如何協助國家產業透過香港擁有的特殊地位,「走出去」站上國際舞台。
「大學城」搭建技術轉移中心

北都發展包括「北都大學教育城」,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的黃錦輝建議,新建的大學與深圳、東莞的產業資源對接,通過「大學城」搭建技術轉移中心,作為內地企業與國際科研的對接平台,即是將內地企業與香港本地發明,在深圳河兩岸,一南一北互相進行配對。
黃錦輝說,站在個人感情,當然希望明天已經完成整體規劃,但在北都發展涉及範圍相當廣泛及複雜,在有關過程中特區政府也作出一些拆牆鬆綁的新嘗試,例如改變過往「招標至審批」較長時間的流程,改為仿傚深圳前海的片區開發模式,主動邀請合適的企業進駐,將特定地塊劃撥給企業或高校主導開發,減少行政干預,此舉可縮短至少1至2年的開發周期。
財赤下投入資源面對未來挑戰
目前特區政府面對財赤,會否影響到北都的發展步伐?黃錦輝認為這是雞蛋和雞的問題,若只節流不投入資源發展,如何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現時全世界競爭相當激烈,我們自己不準備好,怎樣與別人競爭?他期望用兩、三年時間,逐步看到成績。
黃錦輝強調無論特區政府甚或立法會,都相當努力追落後,以本屆立法會為例, 審批項目的速度加快兩至三倍多,雖然大家工作量多及急,但不代表馬虎,而是改了過往「捉蟲式」的討論方式,採取主動,向政府提出各種優化方案,作風轉向務實,令工作更加事半功倍。
陳月明(立法會選舉委員會議員):應以更高角度及視野發展北都

面對「鄉土」即將迎來新改變,立法會議員、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陳月明認為,發展北都已經談了兩年多時間,港府近日亦公布了新界北新市鎮和馬草壟發展規劃布局。
陳月明曾提出希望再加快腳步推動北都發展,她綜合鄉親意見,表示大家都期待北都能夠盡快上馬,大家都「等了幾百年」:「一向以來,鄉郊發展等民生設施都較為滯後,大家希望透過北都發展,提升生活環境。」
但「提速還提速」,陳月明認為「北都」所涉及規模相當龐大,而且極之複雜,必須謀定後動,切忌急功近利。她建議可分短、中、長期全方位推動。
一至兩年時間須交出成績
北都潛力無限,陳月明認為最大特色是區內共有七個口岸,當中蓮塘口岸開通了一段日子,但香園圍周邊的發展仍未啟動。從關口走出來,還是一幅幅待發展的棕地,她認為可以推動發展餐飲業、士多、地道特色餐廳,甚至把鄉郊小型屋宇、古宅等改為民宿,推動生態、文化歷史旅遊。只要政府願意「拆牆鬆綁」,優化申請程序,很快便能見成績。
陳月明認同特區政府對於發展北都相當積極,無論司、局長甚至政策局等,都將北都項目放到很優先位置,無奈「太多程序要走」,故此需要「破局」,突破舊有框架,透過短期效益帶動中、長期發展,這樣才能持續。
至於如何落實?陳月明表示北都的最後一份規劃報告《新界北新市鎮》正是打鼓嶺區的規劃,於去年12月底出台,諮詢期在今年1月中旬至3月16日結束。除此之外,「優先發展區」其餘部分政府主導工程,預計最早會在2028/29年展開。因應工程開展,預計首批受新界北新市鎮工程影響的居民,將分別在2028年和2027年前需要遷離,因此陳月明認為一至兩年時間之內,政府必須交出成績。
紅花嶺生態走廊「買支水都無」
陳月明希望政府能夠公布一個城鄉共融藍圖,因為目前北都人口不多,約一至兩萬人,當北都發展後預計最少約有50萬人遷入,原居民在這片土地生活已有幾百年,如何在發展過程中繼續保持原有特色?在開發過程中若涉及原居民村落時,原居民應有參與權利。
目前政府在北都規劃了四大板塊,包括:口岸經濟、新興產業、大學城以及文體旅遊。陳月明以文體旅遊為例,剛推出的紅花嶺郊遊徑,路線除了山徑路之外還經過多座日軍機槍堡、戰壕及石砌蓄水池、礦洞博物館等,極具歷史價值,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而來。以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為例,去年年廿八開始已吸引不少市民到來,周邊泊滿旅遊車,連垃圾桶都擠滿,相當火紅。
只要有吸引力民間會自行運作
陳月明批評生態走廊已開通,卻沒有任何配套措施,「連買支水都無」。局方應把握熱度,除基本設施外,甚至廁所都要加建,「拆牆鬆綁」加快各項審批步伐。她曾與旅客交談,他們均認為若有多點配套,例如食肆、士多,最理想可以有民宿租住,讓他們更深入體驗鄉郊特色,情況會更理想。
從近日口岸及鄰近地區的火熱程度,陳月明認為無論是口岸經濟又或文化旅遊,只要具吸引力,民間會自行運作,不應低估當中所帶出的經濟動力。她建議當局大力發展紅花嶺,白虎山一帶為自然、文化旅遊區,讓周邊規劃保持一致。
甯漢豪(發展局局長):未來五年預計產出570公頃熟地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近期在一次匯報香港現時造地工作的進展時表示,北都預計在未來10年可以提供約1,700公頃熟地,其中已施工的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及新田科技城,未來五年預計產出約570公頃熟地。
甯漢豪在社交專頁又補充,現時北都已進入落實階段,並會採用多元開發模式,例如今年開始首次以「片區開發」模式,陸續就三個「片區」進行招標。造地期間,有關政策局亦會為產業用地的使用做好部署。
甯漢豪又指出,現時土地發展項目不單涉及房屋或一般商業用地發展,也重視為優勢產業提供土地,並為香港帶來一些新亮點,例如善用優美自然環境在三個地點,尖鼻咀白泥、南丫島、南大嶼發展生態旅遊,很快便會展開市場意向調查。
此外,北部內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8號及9號大樓及11號大樓人才公寓經已落成。特首李家超本月(3月)21日出席平頂儀式時指,這標誌着河套地區將進一步吸引海內外頂尖企業和高端人才進駐,成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世界級科技創新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