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政府與學界積極推動STEM教育。隨着機械人熱潮席捲全球,新生代在這方面的知識有很大的突破。
其中,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於今年3月出戰在日本舉辦的VEX Robotics Competition(Japan Cup)「日本國際工程挑戰賽」,在20隊來自亞洲多個國家隊伍中,獲得冠軍(Tournament Champions)及設計獎(Design Award)。
校長、教師及五名參賽的隊員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表示,參賽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寶貴的經驗;五名學生並稱,比賽除擴闊個人視野,亦希望未來可以修讀機械工程成為工程師,在新科技領域上發揮所長。帶領他們參賽的老師就認為,得獎固然令同學感到鼓舞,但更深層次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發掘自己潛能,更好地規劃未來方向。
文:Wing Yip 圖:陳錦輝、校方提供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結合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教育,即STEM。張明添中學校長林文傑表示,學校一直致力推動STEM教育培育人才,在工程及機械人的比賽,校隊曾多次代表香港前往外地屢獲獎項。可惜疫情期間,學生難以回校進行實體組裝及練習,成績少不免受到影響,今次在日本取得佳績,實在喜出望外。

林文傑校長:師兄帶師弟一起進步


林文傑校長強調奪獎並非目標,反而學校更重視同學透過參賽的過程,從構思到製成品出台,怎樣動腦筋把各種困難逐一解決,最終完成任務。這個經驗對同學們來說相當重要及寶貴,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不少挑戰及困難,懂得解決問題,對同學將來的發展有莫大幫助。
從工作室裏放滿一列列整齊的獎座,帶出「團隊合作及傳承」的精神。林校長說今次比賽隊伍組合當中,有中一、中二、中三及中四的學生,做到「以大帶小」的傳承。師兄帶師弟參賽的方式,一起分享經驗,一起進步及成長。林校長認為要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書本上的知識當然重要,生活經歷同樣重要,兩者更能相互補足,深化同學的學習。
今次到日本參加國際比賽,學生只有老師陪同,家人不在身邊。去到一個陌生地方,需要自己照顧日常起居作息,同時還要應付大型國際性比賽。比賽過程中除編程技術外,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甚至如何克服以英文向評判介紹參賽作品等,都是非一般課堂能夠體會到,這個經驗實在難能可貴。
林校長表示,近年學校投放了不少資源推動STEM教育,辦學團體東華三院撥款組織工作室,讓老師能夠有較多交流機會。以機械人這個範疇為例,部分同學早在小學階段已有所接觸,但不論入學前是否有相關經驗,當知悉有此課目時,均表現積極,希望能夠參與,一展所長。當然,學生本身需要付出課餘時間,同時亦要家長的支持。
梁偉業主任:見證了學生成長

梁偉業主任過去十多年一直透過新科技、機械人等途徑,擴闊同學視野。對於今次學生的成績,梁主任認為是超乎奪取獎項之外,並見證了學生成長,有明顯的進步。他形容不單止在製作機械人知識方面,同學們的視野和胸襟都提升了兩級,希望他們與其他同學交往中可以分享出去。
最初有此構思,梁主任說可以追溯到2000年教育改革,當時需要重整課程架構,有些科目不再開設,其中包括「設計與科技科」需要取消,但眼見不少學生對該門學科有濃厚興趣,既然自己有能力,於是改以小組、課後活動形式培養同學的興趣。
從2005年的科技小組,到2006年校隊面世,同學成績斐然。當年首屆校隊隊長,如今已在機械人領域中取得傑出成就,他負責帶領中文大學機械人隊伍出外比賽,連續三年贏得世界錦標賽冠軍。
近年特區政府積極推動STEM教學,並在中四重開文憑試科目,梁主任於是申請「資優教育基金」,更將校內資源整合,騰空一個房間,用作STEM的發展用途。與此同時,學校啟動了一個為期三年的「STEMMAKER培育計劃」,讓更多中小學老師能接受相關培訓。
梁主任說,憑着STEMMAKER這個教育理念,學校兩度奪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同時收到教育局「資優教育基金」邀請,成立一個主題網絡計劃,主調是支援其他小學發展推動STEM教育。
梁主任強調,推動STEM教育的同時,學生的課堂學習同樣重要,他雖然工作繁忙,但仍堅持要負責高中課堂,確保學校教學質素。
作為家長,當然緊張子女成績。梁主任解釋,由於已累積一定經驗,同學在相關科目的成績也非常突出,普遍都有A或B,甚至產生過幾名「五星星」同學。梁主任強調,雖然部分學生並非狀元級數,但他們的創科成績有利日後升讀大學。近年家長很注重學校的STEM教學成績,報讀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校甚至需要設下條件,學生必須達到某個標準才能修讀。
丘愷欣老師:教師須追上科技步伐
本身屬張明添中學舊生,亦曾為校隊成員,到過海外參賽,丘愷欣老師大學時期修讀機場管理,最終選擇返回母校任教。
「唔捨得班師弟妹,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能夠幫助他們成長,讓他們尋找到自己喜愛的路。」丘老師認為要推動創新科技,必須從小開始培養。目前內地在推動創科教育方面做得相當之出色,隨着DeepSeek出現,證明國家在創科領域也有能力超越其他人。
近期的創科熱,令學生對投身創科、AI、機械人等高新科技興趣大幅增加,更有學生向丘老師表示想投身「賽車工程」。由於這是一個冷門科目,可能需要到外國進修。
丘老師提醒學生,必須清楚科技有正有反,有其好處亦有壞處,面對AI冒起也要認清當中帶來的影響,學生會否過於依賴AI從而磨蝕了個人的思考及運算能力?作為家長及教師,必須小心處理。
正所謂教學相長,丘老師認為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尤其在培訓老師方面。除硬件教材外,更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平台,讓相關學科老師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外國經驗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這會是相當寶貴的資源。她認為教育局可作「先頭」角色,提供更多指引及示範,因為暫時行內沒有太多具豐富經驗的科技老師。
她強調在參加國際性比賽過程中,從構思到踏上比賽場地,老師都要從旁提點學生,解決困難,這些經驗相當有用。作為老師必須願意踏出一步,多與不同地區的科技科老師交流,與世界接軌,不要甩隊,才可以追上科技的步伐。
教學助理林韻儀(領隊):同學抗壓力比想像中強

首次帶領團隊到外地參賽的教學助理林韻儀形容,開始時確實相當緊張,但今次與學生並肩出賽,突破了她的想像,她發現同學的「小宇宙」爆發力相當驚人,年紀小小但抗壓性和解難能力比想像中強,實在相當厲害。
她說同學有很強的自主能力,勇於面對各種困難,同時與其他隊伍也有很好的溝通能力,整體表現非常出色,實在是難忘和開心。
林韻儀表示雖然是一場機械人比賽,但當中涉及數理、科學等邏輯思維,在製作參賽作品過程中,同學自然會將日常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各項挑戰和難題,學生除了獲得成功感外,對其學術成績也有幫助。
今次參賽的學生從中一至中四,林韻儀表示他們雖然年紀尚小,平時相當活潑,但到比賽時卻極之嚴肅。比賽雖然緊張,但卻相當專注,各人都做好自己的崗位,非常合拍,團隊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