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港爭光】(1)無悔燃燒青春 國家支援創業 三港青種出個未來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絕對應驗在三位港青羅偉特(Victor)、梁立鋒(阿鋒)及譚慧敏(Mandy)身上。三人在2016年大學畢業後,毅然放棄香港一切,僅帶着合共6,000港元北上江門研發「魚菜共生」種植技術,一心投身農業發展。在創業路上,由種菜、養魚到水電、水泥甚至法律、會計,三人全靠自學摸索,至今不但成功獲得港商投資逾千萬港元增建設施,去年底(2019年)更在「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農業農村初創組」全國第一名的金獎榮譽,為港爭光。

三人剛經歷完研發馬拉松,現正興建逾八萬平方呎的生產線,準備今年九月正式投產,讓港人可品嘗到又平又靚的有機菜,更朝着10年內上市的目標邁進,實行「種出個未來」。

文:陳 明 圖:黃冠華

九十後的Victor、阿鋒及Mandy去年11月初在山東青島舉行的「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憑着「魚菜共生聯合氣霧栽培循環農業種植技術」,在全國各省推薦的31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得到「農業農村初創組」全國第一名,獲得金獎。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在facebook專頁形容三人:「種菜都可以種出夢想,甚至種出個全國大獎!」

三年研究積累 項目獲全國金獎

Victor接受訪問時坦言,參加全國大賽是意料之外,但獲獎卻是意料中事。他解釋,由於過去三年他們一直在江門創業並進行「魚菜共生」技術研究,雖未有任何生產,但江門市農業局對他們十分信任及支持,免費提供空間及資源。至去年有感研究已有成果,便參加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江門賽區)暨江門市「科技杯」創新創業大賽,形容是「交畀江門市嘅一個成績表」,結果獲得初創組一等獎及40萬元人民幣扶持資金。當局其後推薦他們晉級參加全省比賽,他們再下一城獲得二等獎;其後再獲推薦參加全國大賽,最終獲得金獎。

由參加市賽省賽到國賽歷時半年,Victor指在比賽過程中有很多評判、參賽者甚至觀眾向他們提供意見,令他們得悉很多以前未有發現的盲點,從中逐步改進,調節業務計劃,到參加全國大賽時已準備充足,勝券在握。

免費提供資源 江門建創業基地

得獎背後,其實是三人離鄉別井、經歷三年半漫長研究的艱苦創業過程。三人本身是中學同學,其後Victor就讀中大工商管理,阿鋒就讀理大酒店管理,Mandy則在樹仁大學就讀新聞及傳播。未畢業他們已有共識一同創業,但卻全無方向。其後,三人參與了理大天台農場有機種植活動,試驗「魚菜共生」種植後,認為這項技術有前景,便立定心思以此創業。

三人最初在香港進行試驗,但半年都種不出一棵好菜,認為與香港地方細小,難以進行大型試驗有關,因此決定開拓大陸的發展機會。他們逐一致電內地不同城市的農業局,詢問能否借地方給他們進行前期研究。Victor說:「本身都預呢個辦法係輸嘅,因為人哋無理由無喇喇畀幅地你,點知有兩個城市話可以畀我哋嚟睇下,一個係中山,另一個係江門。」

Victor指,中山市農業局有一個農業創業園區,可免費供地給大學生做研究;而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園區,則以支持創新創業的農業公司為主,三人經視察後,認為江門市的農業園區設施較為完善,更可免費提供溫室及宿舍,最後選擇在江門「落腳」。

技術靠自學摸索 問題逐一克服

記者早前專程到江門開平市蒼城鎮的農業園區採訪三人,偌大的園區內,其中一間面積約2,000呎的小型溫室,就是他們的研發基地,承載着他們的研究成果。溫室內設有四個小型魚缸飼養不同魚類,包括臚魚、非洲鯽、鯇魚等,以他們自行調配的飼料或老葉、菜根去餵飼,魚糞水則經由自行搭建的過濾系統,以氣霧形式噴灑到蔬菜的根部,經淨化的水則再經管道返回魚池,整個過程不會有任何廢物產生,十分環保。

要實現「魚菜共生」概念,其實有很多問題要克服。究竟要養哪種魚?餵甚麽飼料才可產出合適魚糞?配搭種植哪一種菜最合適?三人最初一籌莫展。2016年,他們每人帶着2,000元來到園區開展研究,原先打算三個月完成試驗後返港,但卻「一棵菜都種唔到出嚟」,結果花了半年時間種到第一棵菜,卻只有「牙籤咁幼」,效果十分差。

獲港商賞識 投資1,200萬建新設施

當時他們僅有的資金已耗盡,又不想放棄研究,遂向農業局表示,希望獲取資金購買材料及設備繼續研究。在局方協助下,最終成功申請到「市長機動資金」,獲得五萬元人民幣,令他們感到意外及鼓舞。在繼續試驗期間,翌年再傳來好消息,有港商願意投資1,200萬港元,供他們興建現代化溫室及生產設備。
在足夠資金下,三人繼續埋首在溫室中做實驗,由養魚、種菜到水電、水泥等專門技術,全部靠書本自學,再從實際試驗中經歷無數次失敗,最終取得成功。

負責養魚的Mandy坦言,三人從無種菜及養魚經驗,只能靠自學摸索:「我哋個生產模式同其他人唔同,其他人可能用魚塘養魚,可以按照其他人養魚嘅經驗去做,但我喺一個室內環境去養,用最少空間養魚,個經驗係完全學唔到嘅。」

多年來她飼養過數十種魚,由貴價魚例如石斑、加州鱸,到平價的鯇魚、非洲鯽皆有,要衡量魚種的經濟價值之餘,亦要調節魚類所產生的養分:「成個『魚菜共生』入面養分究竟點樣調節,都做咗好多試驗,因為係靠魚嘅糞便去為蔬菜提供營養。」因此,她連餵飼魚類的蠅蛆都要自行研究,包括研究各式各樣糞便如何吸引烏蠅產卵,務求讓魚類吸收較多蛋白質,產生最高營養價值的魚糞。

打破傳統框框 不斷試驗創新技術

Victor亦試驗種植了2,000多種菜:「淨係生菜可能有幾百種,因為有唔同嘅生菜,綠色呀、紅色呀,唔同地方產哋都有。」Mandy補充說,雖然他們並非讀農業出身,但構思種菜的方法會跳出傳統在平地種菜的框框,包括以豎立甚至以立體方式種植蔬菜。

要成功養到魚又種到菜,則要靠阿鋒的技術支援。實驗中全部器具到整個過濾系統,都由他們自行設計及搭建:「譬如個水泵要幾大,泵氧個力量要幾大,同埋水循環個速率要幾快,牽涉到好多技術,譬如啲氧分點樣更加好輸送畀蔬菜,點樣將啲污糟嘢搬離個魚池等等,過程有好多嘢要考慮、好多嘢要學。」

經過三年多反覆測試,死過無數魚及菜之後,整個系統及技術終於成熟,現階段已揀好七種合適魚類,為20多種種植得最好的蔬菜提供養分,最終目標可出產200多種蔬菜。Victor形容過程艱苦:「三年時間都踎喺農村裏面,都幾艱苦,每日都要搭新嘢出嚟,每日都要試新嘢,試到得為止。」

自我要求越來越高 曾經軟弱退縮

正因為過程艱苦,他們亦有氣餒的時候,最先萌生放棄諗頭的是Mandy。當時他們已研究了約一年,正重新搭建一個大型系統,主力由Victor及阿鋒負責,令Mandy感到自己亳無用處:「我覺得自己喺成個團隊入面無乜作用,就自己匿埋喊,喊咗一日。」最後經Victor及阿鋒開解後她才想通,每個人的能力可能會在不同時間中發揮作用:「應該要將自己嘅特點搵出嚟,喺團隊度顯現,先係一個正確思路,而唔係話遇到困難就退縮。」阿鋒當時亦經常感到自己在實驗過程中思考不夠全面,未能及早預防問題發生,一旦出錯令到整個實驗被拖延,承受極大壓力。

Victor則是三人之中信念最堅強,深信研究終有日會有突破,亦因為自我要求越高,大家壓力亦越大:「去到中間我哋發現過程係大家都揼咗個青春出嚟,錢都算喇,最大賭注係我哋嘅青春,包括前程,呢個係最大成本。如果唔用最高標準去做,係對唔住自己嘅時間,所以當時我哋對自己要求越嚟越嚴格,如果最後失敗,係浪費緊三個人嘅時間,變咗我哋呢段時間都好緊張。」

無懼同行抄襲 不斷向前衝刺

難關逐一跨過後,又引來抄襲問題。Victor透露,單在同一個園區已有另一個「魚菜共生」農場。但因為他們定期進行新實驗,收集新數據,即使他人模仿亦不可能了解實際做法:「我哋唔怕畀人抄,抄你嘅人永遠防唔到,我覺得最好辦法係不斷向前跑,你今日抄咗A,我聽日都有B啦,你就抄唔到。」為保障研發的技術,他們正申請七項專利,包括種植方法、設備等,未來準備申請的專利達21項。

除了抄襲,亦吸引了不少人來叩門,尋求合作、提供投資甚至購買他們的技術。亦有學術機構主動要求參與研究。Mandy透露,有房地產公司邀請他們在房地產項目中設立「魚菜共生」,亦有其他鎮邀請他們辦農業觀光項目,甚至隔鄰鎮有村民花了一個上午乘車兼步行到園區,希望學習他們的技術:「原來好多人對農業好有興趣,無論係小型農業、觀光農業定生產,都想喺呢方面發展,我哋仲以為做緊件好冷門嘅事。」不過,全部邀請他們均沒有接受,Victor說:「我哋希望再成熟少少先,到時個Bargaining Power(議價能力)更大。」

九月投產 期望公司10年內上市

目前整項研究終於告一段落,下一步便是投產及進入市場銷售,現正利用投資資金興建12,000呎觀光溫室及逾八萬呎的生產線。三人對此期待已久,Victor說:「呢三年都期待咗好耐,一直覺得係無盡頭嘅一件事,呢場研發馬拉松終於跑完。」

去年(2019年)五月,三人正式成立廣東天菜農業有限公司,準備今年九月正式投產,現正進行市場研究,包括到香港各區超級市場和街市研究消費者行為,從而決定投產的蔬菜種類及定價。至於生產量及銷售點等詳情,則暫時未能透露。不過,三人深信出產的蔬菜會以健康、高質及平價取勝,對發展前景十分樂觀,甚至會擴展至大灣區其他城市經營。他們更定下目標,要將公司10年內上市。

31303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