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結束,反對派取得大勝,贏得388個議席,控制17個區議會,區議會的政治力量大逆轉,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發展會產生甚麼樣的影響?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感恩節前夕簽署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香港保護法》,中國提出強烈的抗議,中美關係再度出現裂痕,而香港正處於這道新的裂痕之上,對未來香港發展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堅雜誌》專訪了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分析香港的最新發展形勢。他認為,區議會選舉不會對香港的政治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但在中美關係逐漸轉差的背景下,香港的政治鬥爭將變得更為激烈,「這場政治鬥爭,大環境是中美鬥爭,香港作為新的戰場;小環境是香港內部反對派和激進分子繼續不斷進攻。」劉兆佳認為,隨着鬥爭的激烈,香港逐步會出現人心的覺醒,如果香港市民真能覺醒過來,有利於香港的長遠發展,對「一國兩制」也更有意義。
文:文武
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最終在11月24日完成了投票,結果,反對派候選人取得57%的選票,約164萬選票,贏取388個議席;而建制派則得到約41%的選票,約118萬票,只得到59個議席。
單議席單票制令反對派贏議席
對於這樣的選舉結果,劉兆佳認為是由單議席單票制所造成。單議席單票制本來就源於英國的國會選舉,實際上就是希望通過選舉制度,在國會製造出一個比較強大的執政黨,所以,某一個黨派在選舉過程當中稍為拿到多一些選票,就能操控更多的議席。
選民負面投票表達對林鄭不滿
但是,反對派取得區選大多數的議席,未必能改變香港政局。區議會選舉頂多反映出某個時刻香港的政治狀況和民意的變化。這次區選,相當多的選民透過投票表達對林鄭政府及警察的不滿,可以理解為負面投票。意思是他們並不是透過投票表達擁護、信任或支持反對派,也不等於他們對反對派,特別是激進的青年人有甚麼好感,事實上很多反對派的候選人都不為人認識,沒有社區工作經驗,也沒有對社區作出過貢獻。同樣也不代表選民對建制派候選人有很大的反感。
建制派保盤反對派得票不紮實
選民用負面投票方式懲罰當權者,但不計較以後的後果。這是因為區議會對很多選民來說都不太重要,對香港整個政治格局,以至於對特區政府的施政都沒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許多選民不介意用區選投票來傳達一種政治信息。
劉兆佳認為,不應該將區選的結果視為香港的政治形態出現根本性變化。建制派的基本盤不僅保全,而且還有進帳,投給建制派的總票數比以前更多。而反對派的選票並不紥實,當社會形勢變化,有些選票會消失,有部分還可能會回到建制派那邊。
區選結果不會延伸至立會選舉
因此,這次區選的結果只反映短期的變化,而這種短期的變化也不會延伸至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以及後年的特首選舉。因為明年的立法會選舉的政治氣候與現時未必一樣,當暴力行為逐步減少,暴徒與警察的衝突也會減少,社會對警察的印象逐步改善,因為始終警察是香港唯一的最重要的維持治安的力量,是守護「一國兩制」的最後防線,當市民從鬥爭中清醒過來時,這方面他們會看得清楚。
其次,明年香港經濟可能會走下坡,而且很可能會變得惡劣,這會使市民的關注重點,從政治鬥爭和仇恨,轉回到關注香港面臨的經濟困難的問題,因此會意識到內地經濟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再加上立法會採用的是比例代表制選舉,還有功能組別的議席,因此明年的立法會選舉,反對派不太可能取得過半數的議席,即使反對派多取若干個議席,也不會影響大局。
形勢逆轉促使建制派選委團結
至於再之後的行政長官選舉,雖然反對派透過區選取得了117個選委會的席位,但相信最終也難以取得1200個席位中的過半數席位,這樣的結果反而會逼使建制派的選委更加團結一致,只能共同推選一名候選人,而不會再出現建制派分裂的情況。即使是出現了最差的情況,真的選出了一位中央不能接受的人選,劉兆佳說:「我相信中央會義無反顧地不委任。」
中央不會委任不可接受的特首
劉兆佳認為,中央不可能在國家安全面對嚴重威脅底下,將香港的管治權交出來,讓外國勢力將香港變成顛覆基地。所以四中全會表明,要研究行政長官的任免制度,其中一個要研究的是,假設中央不委任選委會新選出的行政長官時,要用甚麼程序,然後用甚麼方式,產生一位新的行政長官出來。
「行政長官的產生,用選舉和協商兩種辦法都可以,當然如果沒有到極端的情況,中央仍然想用選舉的辦法,但不能忘記協商產生的辦法永遠存在,即使用協商辦法產生也不違反基本法,當然可能會面對香港內部的反彈,引起外國勢力的批評,甚至制裁。」
建制派扎根多年是打不死的
另一方面,從建制派本身的實力來看,區議會選舉令建制派失了很多議席,是否等同建制派從此在地區消失、從此無法捲土重來呢?肯定不是。2003年的歷史已經證明,建制派是打不死的。建制派扎根地區那麼久,人脈關係這麼廣,投入這麼深,而且相信建制派可以籌集到足夠的資源,不僅可以養活落選的議員,甚至還有更多的資源,令他們可以持續地為地區居民服務。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建制派還可能會比在任的區議員更能充當地區居民和特區政府的橋樑。因此看不出建制派在地區的力量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測試反對派是否負責任從政者
反而,當反對派取得區議會的控制權,如果將區議會變成政治鬥爭的平台,忽視地區事務,加上他們自己本身派系林立,贏了之後反而導致內部的爭權奪利。如果有這種狀況,當市民恢復理性,會看不過眼,所以對反對派未必有利。這次區選的結果可以讓市民感受一下,試探一下如果反對派當政的話,香港會發生甚麼事。會給人們一種啟示:反對派能否成為負責任的從政者?
中央希望香港從痛苦中受教訓
劉兆佳說:「我不太悲觀,實際上也不需要太悲觀,因為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不會離開中國。中央政府不斷忍讓,相當程度是為香港利益着想,不想香港受到任何的外國勢力的制裁。」但一部分香港人仍未能體諒中央的看法,仍以為中央軟弱可欺,如果真的到極端時候,如果中央覺得香港管治權會落在反對派及其想要勾結的外國勢力手上,整個形勢會徹底改變。但現時中央的政策仍然希望香港人能從痛苦中接受教訓,知道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基礎在哪裏,知道應怎麼處理與中央及內地的關係,更加認識到西方勢力,對香港的不懷好意。
往後日子政治鬥爭仍然嚴峻
區選不會令香港變天,但香港日後的政治鬥爭仍然會相當複雜,相當嚴峻。選後香港社會恢復平靜只是短暫的現象,政治鬥爭仍會連延不斷,但暴力行為可能會逐步減少。暴力行為已經產生越來越多的反效果,令越來越多人厭惡,對暴力所造成的破壞感到焦慮。現時反對派雖然沒有與暴力割席,但也不敢支持。事實上,真正從事暴力行動的可能只有數千人,警方的拘捕行動已經對這些人形成一種震懾的效果。
區議會難免成為角力平台
但是,暴力行為減少不等於政治鬥爭減少,有幾方面的因素會令政治鬥爭繼續下去。其一,抗爭分子,以及支持他們的反對派,仍然認為特區政府和中央仍未滿足他們的政治訴求,所以他們在反對派贏得區選,加上美國總統簽署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之後,認為他們仍有取勝的機會,因此會不斷地發動鬥爭,打擊特區政府,針對警察,甚至針對中央,而區議會成為他們新的政治鬥爭的平台、啟動器。
中美日後在香港較勁加劇
其二,中美在香港的鬥爭日後只會加強。為了應對嚴峻的國家安全問題,四中全面已表明,要在香港建構一套完備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廿三條立法,執行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以及設立維護國家安全的情報機關。所有這些不論用甚麼方式做,肯定會引發新一輪的政治鬥爭。中央政府做事時,西方一定會有所反應,西方勢力會與本地反對派勢力聯手抗爭。
立選和特首選舉將推高惡鬥
其三,接下來仍有兩場選舉進行,立法會選舉及行政長官選舉,反對派當然希望繼續營造一種不利於特區政府,不利於建制派,不利於中央的政治鬥爭形勢,不斷地阻撓特區政府施政,令社會的經濟和民生問題無法處理,希望引導民眾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中央即使見到香港出現經濟、民生問題,但能夠協助香港的手段越來越少,只能倚靠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但經過這次香港動亂,我想中央也不會再像以往那樣,以為可以倚靠對香港優惠,改變人心向背,寧願讓香港人從痛苦中接受教訓。」社會經濟民生問題是孕育政治鬥爭的導火線,特區政府雖然想處理這些問題,但當經濟環境惡化,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政府能做的空間也有限。
香港人覺醒才有利長遠發展
香港日後的政治鬥爭,大環境是中美鬥爭,香港作為新的戰場,小環境香港內部之間,反對派和激進分子繼續不斷進攻。而社會人心會逐步轉變,市民會逐步從危機去看問題,當暴力減少,市民會開始想到繁榮、穩定、法治和秩序的問題,也會想想繼續與中央對抗,繼續倚靠西方,繼續希望將香港從國家脫離出去,是否對香港有幫助。所以這個痛苦的過程,有助讓香港人逐步恢復理性,去思考香港的長期問題。如果香港市民真能覺醒過來,有利於香港的長遠發展,對「一國兩制」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