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1)齊「掃」心事支援囤積者清屋 救世軍由「心」做起

一個原本有客廳、廚房、廁所、睡房的家居,卻被雜物擠得完全密不透風,住戶甚至不能沐浴、煮食,以至躺下來睡覺。這正是不少有囤積行為人士的家居狀況。
救世軍自2021年起獲慈善基金資助,發起「齊『掃』心事」—— 囤積行為人士社區支援計劃,屬全港唯一一個結合清屋與社工支援的計劃。該計劃主任、註冊社工王肇言(Joseph)解釋,計劃最主要並非要清理囤積者的雜物,而是要打開囤積者的心結,若一味顧着「丟垃圾」而忽略了對方情緒,不但會傷害到對方心靈,他日亦較容易重蹈囤積之路。

文:潘翠華 圖:陳錦輝、受訪者提供

部分露宿者因囤積行為嚴重而無家可歸。
部分露宿者因囤積行為嚴重而無家可歸。

Joseph透露,該計劃的出現源自於機構一次露宿者探訪服務:「當時我同事發現,部分露宿街友原本是有家的,但是因為囤積問題令他們回不了家睡覺,以致流落街上。於是同事組織了一些義工幫街友清理家居,讓街友回家居住。」

正當同事把街友家中的囤積物統統丟掉,以為「一天光晒」的時候,數星期後又發現那位街友再度回到街上流連:「原來街友又重新『打滿』了他的家。」那時Joseph和同事才發現,原來單純處理囤積物並非一勞永逸,重點是先要找到他們產生囤積行為背後的故事,解開囤積者的心結。

囤積未必是獨居或拾荒者

比起清理囤積物,Joseph認為解開囤積者背後的心結更為重要。
比起清理囤積物,Joseph認為解開囤積者背後的心結更為重要。

救世軍自2021年4月起,獲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資助,試驗性開展第一階段「齊『掃』心事」—— 囤積行為人士社區支援計劃,並於2024年4月起進入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計劃完結後,我們有一些新發現,譬如我們以為囤積者多數是獨居者或長者,但事實上有一半申請者都有家庭成員,甚至約15%是有小朋友的家庭。故此我們希望計劃能夠持續,看看有甚麼可以幫到他們。」

Joseph說,不少人對囤積者都有刻板印象,認為一定是年紀大、獨居者、低收入、拾荒者、有攻擊性等。事實上,囤積者背景非常多元化,不可一概而論。

囤積習慣易傳染下一代

「齊『掃』心事」—— 囤積行為人士社區支援計劃主任、註冊社工王肇言(Joseph)
「齊『掃』心事」—— 囤積行為人士社區支援計劃主任、註冊社工王肇言(Joseph)

他透露,一些外國研究指出,囤積者開始囤積行為或者叫做「囤積症」,年期可能推算到由青年時期約11至15歲開始,這很有可能與其原生家庭有關:「如果小朋友成長於一個有囤積習慣的家庭,很大機會也會成為一名囤積者。早期或許未被人發現,直至中老年時囤積行為嚴重至連門也關不上時才會被發現。所以我們會優先處理這些家庭,令小朋友可以有一個好一點的成長環境。」

至於拾荒和囤積行為之間,Joseph解釋兩者並沒有必然關係:「當然囤積行為有機會是從拾荒而來,但我們也認識一些從事拾荒或環保回收業的朋友,他們的家非常整潔,只是可能整理物品的環境比較差。囤積者獲得物品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朋友、社福機構送贈,甚或是一些過去親人留下來的物品,一直不處理而堆積而成。」

外表難分辨富豪也囤物

Joseph相信,每件物品對囤積者來講,都有一個故事。
Joseph相信,每件物品對囤積者來講,都有一個故事。

囤積行為也未必一定與經濟能力和學歷掛鈎,在社工轉介的囤積者個案中也有私樓住戶,甚至在一些比較富有的豪宅區。外表上,部分囤積者也難被辨認。

Joseph說,與坊間一些主力處理囤積者雜物的公司或機構不同,救世軍主要是疏導囤積者的心理狀況,幫助他們解開心鎖,重投社區的懷抱:「就好像計劃的名字,是和他們『掃心事』,透過一起整理物品的過程,了解他們的人生故事,重新訂立囤積者的生活方向。」

最誇張一次只願丟一個膠樽

當收到社工轉介的求助個案申請後,Joseph會與社工安排與囤積者首次面見,了解對方的個人背景和家居囤積情況,評估是否適合接受服務,同時跟對方建立基本關係。若對方合適接受服務,救世軍便會開展為期一年的服務期,安排義工協助囤積者整理家居。

不過,這個清屋過程並非一時三刻能夠完成,需要「長期作戰」。Joseph試過去清一次屋,囤積者只肯丟棄一個裝有雞骨的膠樽,或者是一個紙皮箱。

「每次義工上門清屋,都是與受助人一起將雜物逐件整理,一路和受助人聊天。我們相信他每拿一件物品回來,無論是買的、拿的、送的,背後都一定有故事。我們會通過和他一起整理物品的過程,嘗試了解他整個人生是怎樣?那些物品和他個人關係怎樣?從而協助他決定這一刻想怎樣生活下去。」

義工打掃囤積者家居的情況,部分家居連通道都沒有,難以進入。
義工打掃囤積者家居的情況,部分家居連通道都沒有,難以進入。
義工打掃囤積者家居的情況,部分家居連通道都沒有,難以進入。
義工打掃囤積者家居的情況,部分家居連通道都沒有,難以進入。
義工打掃囤積者家居的情況,部分家居連通道都沒有,難以進入。
義工打掃囤積者家居的情況,部分家居連通道都沒有,難以進入。

邊整理雜物邊梳理人生

義工每次出動都需要穿上保護衣,進入受助人的家居了解囤積情況。
義工每次出動都需要穿上保護衣,進入受助人的家居了解囤積情況。

服務期內,Joseph會和社工協作,安排其他資源和服務予囤積者,包括義工探訪、小組活動,鼓勵囤積者重新建立社區網絡,重整其生活節奏:「每個人出現囤積行為,背後都有獨特的原因,很多時與個人成長經歷、情緒或身體狀況有關,譬如患有認知障礙的人,經常忘記自己買過的東西。另一個因素是孤獨感,因為身邊人總是想為他處理囤積物,但沒有人理會他的心理狀況,結果只能將自己與他人關係盡量疏離,隨之而來的孤獨感,又會讓他以囤積行為作心理補償,形成惡性循環。」

Joseph雖然也害怕蛇蟲鼠蟻,但當囤積者願意踏出第一步,他覺得一切已經不算大問題:「最困難的地方並不是面對蟑螂和老鼠,而是要說服囤積者願意接受服務。我常常跟社工說,只要你跟他(囤積者)傾到偈,建立到一個互信和合作的關係,你已經成功一半。」他解釋,部分囤積者過往曾被人強行清理過他心愛的囤積物,過程中又可能受過鄰居或清潔者指駡,造成他對其他人的信任度很低,變得不願意分享和表達。

最難忘上門一秒被趕走

「齊『掃』心事」計劃的出現,源自於機構一次露宿者探訪服務。
「齊『掃』心事」計劃的出現,源自於機構一次露宿者探訪服務。

Joseph分享了一個令他印象難忘的失敗個案:「有次我和同事夾了日期上門做家訪,當我一拍那名受助者的家門,便被他趕走。原來就在我們家訪前兩星期,屋邨辦事處安排了清潔工幫他清理了半間屋的物品,所以我一拍門,他就把我們當成清潔工趕走。」

其後Joseph再嘗試約見這位受助人,雖獲得對方答應,但在對話之中,對方只不停重複被清屋當天他有多痛苦,估計強行清屋一事已經對他造成初期心理創傷。Joseph只好將個案轉介其他服務單位,先協助受助人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就算我們社工都好,都會很容易被囤積物吸引了眼球,着急想幫他們處理那些物品。但我們要搞清楚,要對話的到底是那些物品還是那個人。」

助囤積者重建社區連結

另一個令Joseph印象深刻的個案,是他們成功地擴闊了囤積者的社交圈子,協助對方走出囤積惡習:「我們和他執了一、兩次屋後,嘗試安排活動給他,鼓勵他到中心做義工、做運動,跟旁邊的人聊天。結果半年後,當我們再上他的家,發現整間屋有了很大不同,當然不是很整潔,但原本已經沒有了的通道、床鋪和廁所,他竟然自動整理好。我們相信當他找到生活上一些美好的東西,找到生活的意義,會刺激到他維持一個較好的生活狀態。」

Joseph認為,囤積者未必一定要將家居整理得很整潔,只要狀況對他來說是最平衡及可以管理的狀況,便是好的狀況。

現時「齊『掃』心事」計劃的義工團隊當中,大部分是曾經受助的「街友」,以及一些社區人士。問到擔任義工需要甚麼條件?Joseph表示除了不怕骯髒和辛勞之外,更重要是有一顆謙虛的心:「我們需要放下自己一些固有想法,走進囤積者生命裏面,尊重他的一些想法,和他建立合作關係,與他同行,輔助他去做決定。」

截止今年5月中,救世軍已協助超過100個求助個案,現時已合共接獲逾270個囤積行為人士的求助申請。

183384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