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一方面決心做好基層醫療,同時亦致力將香港醫療系統服務提升。盧寵茂透露,未來要將香港建設成醫療創新樞紐,透過加快創新藥物和器械的審批和註冊;在本港公立醫院成立胸痛中心,以及推動本港與內地合作研發的國際醫院評審標準,讓香港成為內地與國際之間的平台,把最頂尖的創新藥械和技術「引進來、走出去」,幫助國家的藥企和醫療技術「揚帆出海」。他深信,香港醫療水平屬全球領先,有能力成為醫藥界的領導者。
盧寵茂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香港的醫療服務亦要不斷進步,一些創新藥物、器械和最先進的治療方法,希望未來能夠早點在港做到臨床測試、審批和註冊,加快落地。
「過往我們的審批註冊比較被動,因為人口相對少、市場相對細,臨床測試較慢,所以我們用了一個比較安全的做法,就是讓別的大市場做測試評估,他們審批後,我們才跟着去批,但是這做法會令我們未能夠用到最新的藥。」
藥物臨床測試 大灣區有足夠人口
因此,港府於2023年11月1日實施「1+」新藥審批機制,透過這個機制,用以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若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臨床數據,以及經本地專家認可,只須提交一個(原本是兩個)指明參考地方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許可,便可以在香港註冊。盧寵茂說,「1+」機制是過渡期,最終目標是希望香港能有獨立機制去審批和註冊,不用再等待指定藥物監管機構發出註冊。這樣不但能加快創新藥械落地造福本港市民,亦可提升整個大灣區的醫療水平。
「大灣區有8,600萬人口,大過歐洲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做臨床測試,這就是很好的機會,也是一個很大的生物醫藥產業市場。以國家政策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的新質生產力。加上國家早前落實『港澳藥械通』政策,在香港已審批上市的藥物,可以直接進入大灣區45間醫院使用。我希望香港作為一個窗口,將最好的藥物引進來,吸引多些先進的生物醫藥企業來港做臨床研究,也將香港及國家藥企的創新藥械『揚帆出海』,衝出國際。」
成立胸痛中心 提高心臟病者存活率
同時,國家亦積極協助香港提升醫療服務,盧寵茂表示,本港首個胸痛中心正在瑪麗醫院密鑼緊鼓籌備成立,期間國家胸痛中心領導人多次來港作交流和指導,目標在2025年內完成評核及取得國家認可。他透露,第二個胸痛中心將會座落於威爾斯親王醫院。
盧寵茂指出,國家胸痛中心的標準非常之高,而在本港建立胸痛中心相當重要,可以大大縮短心臟病患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時間,提升治療效果和存活率:「胸痛中心的理念是將心臟病的治療提前至病人抵達醫院之前,在救護車上面,已將病人的病歷資料傳送到急症室,甚至找心臟科醫生初步評估病人情況,病者到了醫院後做一個快速的血液檢查後,如果確認是心臟病,便可以立即安排進行相關手術。」
另一方面,香港還與內地的醫學專家攜手合作,共同制定了一套國際認可的醫院評審標準,扭轉了以往被西方標準「牽着鼻子走」的局面。
制定醫院評審中國標準 已獲國際認可
盧寵茂解釋:「一所醫院的管理、醫療程序、器材質量安全,需要用第三方的醫療機構去評審是否達到國際水準。這些第三方機構如美國的JCI(美國醫療衞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澳洲的ACHS(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等。我們國家其實一直都有自己的三甲醫院評審標準,但是拿不到國際認可,香港只能去拿美國或澳洲的評審標準,但這樣做不單止貴,還有些難,甚至會有安全風險。」
故此,香港專家和內地的三甲專家於2021年合作研發出《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2年已經獲得國際認可,與美國的JCI平起平坐。香港東區醫院剛在2024年12月通過了該項評審,威爾斯醫院亦已完成了評審並正等待結果。
盧寵茂認為這套標準的創立對提升香港及國家醫院的管理及質量安全大有幫助,國家亦可通過香港採納和應用這套國際標準,向國際起到示範作用。他期望,這套標準未來能夠帶到「一帶一路」甚至全球:「將來不再由美國的JCI評審我們的醫院,而是用中國的標準去評審全世界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