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重要,還是經驗重要?性命攸關,對醫護界來講,臨床護理經驗必不可少。惟自從護士培訓步向「學位化」後,教學模式有別於以往的傳統護士學校,實習時數減少,導致畢業生入職後「雞手鴨腳」,難以獨立應付醫療工作,隨時「搞出人命」。有退休資深註冊護士就建議,應重設護士學校學徒制,以免費學位、住宿等條件吸引新人入行,並以臨床實習為主,培育出「實幹型」護士,以面對醫療系統的龐大壓力。
文:潘翠華 圖:黃冠華
陳姑娘(化名),一位入行逾30年的退休資深護士:「我哋以前係喺病房『碌』出嚟,而家啲護士就喺課室讀出嚟,你話邊個比較做得嘢?」她認為,造成現時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的原因,不是不夠人手,而是「學院派」的護士畢業生「唔捱得」,又「唔打得」:「講多過做,就算讀完10張Cert(證書)出來都無用,好多嘢都唔識。」
護士職業培訓比學院派優勝
陳姑娘當年畢業於東華三院護士學校,她大讚以前的護士學校制度:「當時係免費入讀,邊學邊做,有工做、有住宿、有糧出,收入都幾可觀,每個月都有錢剩,學生讀得開心,醫院又好開心,因為畢業生質素高,真係好幫到手。」現在的護士學校只有葛量洪醫院護士學校是免費,其他三間學校都需要交學費。
以前的護校學生實習,是需要住在醫院,可以使課堂學習和臨牀實習更連貫進行。由入學第一天起,學護便要穿起護士袍落病房實習,見識多好多:「第一日返學已經要對病人,要應付比較簡單的工作,譬如核對病人身份、醫生檢查病人身體時幫手拉屏風等。」早上在病房「碌」半天,下午就要上理論課,分別由護士長講解護理學,以及由醫生講解生理學和解剖學。
護士工作實戰比理論更重要
雖然待遇好,但培訓一點也不馬虎:「呢3年實習係非常嚴格,所以護校畢業嘅姑娘不得了,可以一個頂到而家3個。」她舉以前的實習試試題為例,其中一題要考生準備一個腦科手術所需用品和儀器,執少個扣針都會「肥佬」;但現在的考試已不需要考生「執碼」,因為醫院一早已預備好手術包給醫生,但變相令護士缺乏對手術用品的認識。
有人可能會說,「學院派」學生不是最少要實習1,200小時嗎?但陳姑娘認為依然不足。實戰經驗到底有幾重要?她舉例:「手術室護士幫醫生遞止血鉗,遞個鉗人人都識,但你知唔知遞遲兩秒,都可能令病人失血過多?換吊鹽水包好似好簡單,但如果輸送管有空氣便要放氣,否則空氣會注入病人身體,超過5毫升會死人。」
經驗不足對病人缺同理心
她再舉例:「某種化療藥要經由病人手背的血管打入身體,如果注射時不小心,藥物滲出血管外,附近的肌肉會腐爛,病人就要截肢,幫唔到病人之餘,仲會害咗病人。呢啲細節,書本上唔會教到你,你無真正對過病人,係領略唔到。」言下之意,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要透過親身上「戰場」才體會得到。
實習護士到「戰場」學到的另一樣東西,叫同理心:「你坐喺課室讀書,會唔會了解到病人嘅痛苦、家人嘅痛苦?識唔識得點樣安慰佢哋?」她曾親耳聽到,有現職護士用「一隻隻」來形容年老病者:「聽到真係嚇死我,有邊個唔會老?如果你真係愛錫病人,點會咁樣講嘢?」當護士不只要治療病人身體,更要治療他們的心靈。
陳姑娘坦言,不是要攻擊現時大學的學位課程,只是希望可以改革護士培訓制度:「以前護士學校出嚟嘅學生真係『廉價勞工』,點解而家會無咗?我覺得好可惜。」
李國麟:兩種培訓模式無從比較
一手創立香港公開大學護理系的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則認為,以前護士學校的受薪學徒制與現時的大學護理學課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培訓模式,等如「蘋果」與「橙」,根本無從比較哪個比較好。
對於有指大學課程較少實習,李國麟反問:「如果有人覺得以前嘅培訓模式好,咁係實習多咗,理論又會少咗喇喎。」他指自己也是護士學校出身:「以前我嗰個年代出嚟,係機械模式做事,唔識諗嘢喎。而家我哋着重理論同實習並重,係要諗點去護理病人。」
他又指出,大學護理學課程已盡量配合香港護士管理局的要求,理論與實習並重,而臨床實習時數亦不得少於1,200小時,以確保畢業生修業後,合符資格考取該局的有效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