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未來】(1)大灣區發展海闊天空 港青AR創業 目標5年賺1億

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近在咫尺,政府最新的《施政報告》亦鼓勵港青到大灣區就業或創業,開拓更廣闊事業空間。大灣區確實機遇處處,有80後港青憑着擴增實境(AR)技術進軍大灣區,短短4個月便將版圖由東莞擴展至珠海;亦有在廣州工作的港青認為,內地工作機會多,只要選對城市及行業,發展前景及空間或較香港更優勝。有工會則認為,低學歷青年及技術工人亦可透過職業培訓學得一技之長到大灣區工作,希望政府為他們尋找就業機會。

文:陳 明 圖:黃冠華、Mia、受訪者提供

政府在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及,青年發展委員會已預留一億元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透過非政府機構為約200間青年初創企業提供資助及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計劃已獲得廣東省及各大灣區城市支持,但受到疫情影響,延至今年才推行。當局另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邀請粵港兩地機構建立一站式平台,支援大灣區創業港青。

鄧文俊:路是人行出來

其實近年已有不少港青到大灣區大展拳腳,年僅31歲的創龍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鄧文俊(Sky)便是其中之一。他向本刊娓娓道出由香港到大灣區的創業信念:「路真是人行出來,你可以行前人的路,但已經有很多人行過,你有無能力在市場上分一杯羹?或者有無優勢贏到前人呢?都很難,我開闢一條新路可能會錯,但相信只要肯做,願意花時間、花心機去努力學習,其實是可以做到。」

Sky原本走一條典型大學畢業生之路,2010年在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企業訊息管理學士畢業後,順理成章投身資訊科技界,任職電腦程式員,7年後升至部門經理,月薪近4萬元,他更兼任部分營運總監工作,包括見客傾生意、管理內地員工、招聘面試,甚至發放工資也要處理,儼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選擇AR創業望贏得較高

當時只有27歲的Sky,前途看似一片光明,令人艷羨,但卻感到自己沒有成長,萌生辭職念頭:「當時心中有句說話:究竟我的人生是活了365日也不同,還是活了一日但重複了365次呢?當時我認為自己是後者,正不斷重複乏味的工作。」最後,他在2017年10月決定裸辭。身為家中經濟支柱,他將自己僅存約4個半月工資的積蓄交給家人,自己只剩約5萬元作為創業資本。

不過Sky一直找不到創業方向,直至看到外國新興的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技術,將虛擬物件放入現實空間內,令他大感興趣。即使本身對AR技術一竅不通,他亦決定要以AR技術創業:「如果我做一些很普通的事,等於與市場絕大部分競爭者去競爭,很難做到一個優勢。為何我不做一樣最獨特、競爭者較少的事,希望在市場中贏得較高機會率?」

AR融入時裝半年純利百萬

Sky憑着10年編寫電腦程式經驗,花了數個月時間自學AR技術,將AR技術融入服裝行業,撰寫不同方案,向本港10間大型服裝品牌毛遂自薦,並於2018年3月創立「WhereAR Limited」。經歷無數「食白果」經驗後,最終獲一間跨國品牌看中方案,賺得第一個客戶。其後他成功與多個大品牌合作,短短半年間賺得純利高達100萬元。另外,他更擴闊業務範圍,創立了第二間公司「創龍科技」,專門處理所有「非AR」業務,包括網站設計、應用程式編寫或系統開發等等。

能夠在短時間內賺到第一桶金,Sky形容自己全靠廢寢忘餐投入工作:「其他人可能一日用8小時工作,我一日做24小時,變成我的半年時間等於其他人的一年半時間,所以我做到很多項目,更令我意識到原來我已經有資本。」半年時間對一間初創企業來說絕對是未站穩陣腳,但Sky已思考如何利所持資本去賺取更多,卻發現在香港「租金貴、人工貴」之下,憑他的個人能力,難以在事業上有所突破,遂轉而開始探索大灣區。

進軍大灣區東莞松山湖首站

當時正值政府宣傳「粵港澳大灣區新機遇」,Sky在2018年底放下香港業務,用了兩個月時間,走訪大灣區其中8個城市,包括東莞、廣州、中山、珠海、肇慶等地,視察當地的高新區、開發區及核心商業區,比較每個地方的科技及研發產業差異,從中思考「究竟能否在這個空隙當中有生存空間」?

走訪一圈後,Sky最終選擇在首站視察的東莞松山湖創業,指當地政府有很多政策及不同類型津貼,支持港澳青年創業,亦有多間大學提供穩定科技人才。「不似香港,內地有租金補貼、落地有獎金,有很多不同類型津貼,我感到當地政府是大力支持,成本相比香港亦便宜至少三分之一。」Sky在2019年4月,以20萬元資本創立創龍智慧科技(東莞)有限公司,將AR業務帶入大灣區,其後更發展至不同項目,包括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大數據等等。

擴展事業版圖珠海再開公司

東莞創業短短4個月之後,Sky再將公司版圖擴展到珠海。他解釋,珠海的人才在英語能力上較東莞優勝,較易學習外國人工智能的對接科技,並滿足香港客戶要求。他於2019年8月與當地一間公司合作,開設中外合資的創龍信息科技(珠海)有限公司,從此之後東莞做恒常項目開發,珠海則填補處理客戶的工作。

Sky的創業模式完全沒有章法,因此有不少「撞板」經歷。他舉例說,內地外資企業開設銀行戶口手續繁複,因不熟悉程序,足足花了半年時間才成功開戶:「最搞笑是珠海的方式與東莞已經很不同,珠海所有申請都已電子化,我遇到的問題是不懂打簡體字,打字變成是一個障礙。」

工作上他亦體會到兩地文化差異,其中內地十分着重「路演文化」,他每次完成一場路演,必定有不少人加入其微信帳戶,令他極短時間內打通了內地的朋友圈:「原來我一個小小的行為,已經有很大發展機會。事實和數據證明,內地商機很大,因為在香港要找100個客戶,不知要打多少電話,投放的時間和成本相差很遠。」Sky認為在一個新地方發展,必須認識當地的法律或規條,最初必然會感到苦惱,但問題解決後,便可迅速融入當地文化。

社運及疫情阻延公司前景

創業至今,Sky由一人公司發展至現時中港兩地合共有近30名員工。選擇在大灣區兩個城市創業,除了令團隊更加完整外,亦因為兩個城市有不同面向,令公司日後有擴展優勢。「珠海面向江門市、中山市、佛山市、肇慶市或半個廣州市;而東莞則面向惠州市、深圳市及廣州市,其實內地有很大空間輻射到全國內部不同城市。」

不過,正當事業發展如日方中,2019年底計劃再次擴展業務之際,卻因新型肺炎疫情打亂Sky的發展大計,原本計劃5年內賺取一億元的目標亦要推遲。2020年1月下旬Sky返港後,一直滯留在港,他指生意早在2019年社會運動時受到拖累,零售客戶項目大減。疫情之下,更有客戶因結業而「走數」,他慨嘆:「理論上這一年應該最少有5、600萬收入,現時只剩三分一至四分一,未來能否順利過渡仍是未知之數,之前辛苦建立的東西,可能一下子要虧蝕。內地原本計劃延展的項目,現時沒有機會發展,所以面對很大困境。」

鼓勵有志創業青年北上

由裸辭到創業再到大灣區發展,Sky都遭受家人及朋友反對,指他做事沒邏輯、沒章法、高風險,他其實內心亦曾感到掙扎,但最終選擇相信自己,成功走出了自己的創業路。對於政府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他認為對有志於創業的青年來說值得一試,因為大灣區鄰近香港,在生活或語言溝通上較為熟悉,創業的接觸層面或改變空間亦很大。「大家不妨去試一試,可先去認識當地市場,即使不是創業,去體驗一下亦不是壞事。」

53331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