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禁區】個人遊每日名額增至600個 平日跟團配額取消 漫步沙頭角禁區滋味在心頭

沙頭角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與內地深圳市鹽田區接壤,是一處時有耳聞但又甚難涉足的地方,這裏自1951年就被列為邊境禁區。
隨着沙頭角近年逐步開放,一些以前屬於禁區的地方都已搖身一變成本地遊的好去處,大家只需透過簡易手續申請禁區紙便可到此一遊。

文:昭仁  圖:黃冠華

2022年6月,原屬禁區的沙頭角碼頭首階段開放,其後於2024年1月起實施第二階段開放。現時除了中英街仍未開放之外,整個沙頭角的禁區範圍均能讓持禁區紙的市民遊覽探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選擇以個人遊或是旅行團形式到訪沙頭角,繼而在此飽覽海岸美景、參觀特色景點。

隨着沙頭角禁區範圍越來越開放,假日不妨到此一遊。
隨着沙頭角禁區範圍越來越開放,假日不妨到此一遊。

4月1日起每日600名額供個人遊申請

在香港警務處網上服務申請平台選擇申請邊境禁區許可證的服務。
在香港警務處網上服務申請平台選擇申請邊境禁區許可證的服務。

「以前想來沙頭角絕對不容易,很多朋友時常委托我辦探訪證,但一日就最多可以擔保三個人,多一點朋友來是做不到的,而且很花時間。我們基本上要親自去上水警署做,每次一做可能要花一個多小時。」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解釋,過往入禁區的手續繁瑣,令人卻步,現時則隨着沙頭角越來越開放,更多市民願意來遊覧。

保安局最新公布4月1日起,增加沙頭角個人遊名額一倍至每日600個,同日亦會取消平日的旅行團配額(公眾假期除外),在平日舉辦的旅行團無需再拿配額便可直接申請禁區證。《堅雜誌》記者實測申請沙頭角旅遊禁區證流程,發現使用香港警務處網上服務申請平台(https://www.es.police.gov.hk)相當便捷。首次使用要先開立帳號,繼而跟着指示填寫簡單資料、選擇到訪日期、上載身份證明文件等申請程序,再來就是等待警方批出禁區證。萬全起見,大家最好在到訪日期前最少3個工作天遞交申請,基本上只需約1天時間,已可獲發禁區證。

網上電子禁區證系統會在每月首日,開放下一月的所有日子申請,費用全免。除了自己申請個人遊外,亦可直接聯絡持牌旅行代理商,報名參加遊覽沙頭角的旅行團,代理商可代辦相關申請手續。

只准公共交通工具進入

78K巴士往來上水和沙頭角,是其中一個交通選擇。
78K巴士往來上水和沙頭角,是其中一個交通選擇。

當大家順利取得禁區證後,便可按選定的到訪日期暢遊沙頭角,但緊記個人旅客必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進入沙頭角,不得駕車進入。旅客可選擇乘搭以下交通工具:

1. 於港鐵上水站或粉嶺站乘搭78S巴士(特快班次)或78K巴士
2. 於港鐵上水站乘搭55K專線小巴,於總站下車
3. 在港鐵藍田站乘搭277A巴士

《堅雜誌》記者當日在港鐵上水站乘搭78K巴士,車程至沙頭角總站需時約35分鐘。大家下車前可先行準備好身分證和禁區證,因為一下車便要接受警員查閱,放行後就可以正式開啟沙頭角之旅。

新樓街二級歷史「騎樓建築」

新樓街的「騎樓建築」獨具特色,是遊沙頭角不可錯過的景點。
新樓街的「騎樓建築」獨具特色,是遊沙頭角不可錯過的景點。
這些騎樓建築通常地下作商店,二樓作出租住宅,閣樓就是業主自住。
這些騎樓建築通常地下作商店,二樓作出租住宅,閣樓就是業主自住。

首次到訪沙頭角的朋友,可能會迷惘不知從何看起,建議不妨先從距巴士總站較近的新樓街開始,整條街以騎樓建築為特色,22幢騎樓於2011年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

新樓街的騎樓建築源自20世紀初,當時揉合中西建築風格的騎樓建築在廣東地區開始盛行,新樓街的騎樓建築亦於同年代建成,是香港現存少數保存完整的廣州式騎樓群建築。這些騎樓建築地下作商店,二樓作出租住宅,閣樓就業主自住。

新樓街因臨近碼頭便利貿易,後來逐漸發展成新墟市。隨着糧油店、鐘錶行、金行等店舖進駐,成為沙頭角商貿重地。經歷多年歲月洗禮,新樓街至今外觀仍保留着當年模樣,盡是舊日情懷和印象。

「沙頭角故事館」借舊物講故事

沙頭角一帶村民以往使用的農具和生活用品。
沙頭角一帶村民以往使用的農具和生活用品。
沙頭角昔日流行的物品現已成歷史。
沙頭角昔日流行的物品現已成歷史。
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手持一套當年駐守此地的啹喀兵制服,訴說往昔。
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手持一套當年駐守此地的啹喀兵制服,訴說往昔。
以貝殼製成的舊木窗與沙頭角關係密切。
以貝殼製成的舊木窗與沙頭角關係密切。

置身新樓街,除了欣賞特色騎樓建築群外,位處新樓街七號二樓閣樓的「沙頭角故事館」推薦大家一去。
「沙頭角故事館」由館長李以強投放大量心力建立,旨在推廣沙頭角獨特的文化和歷史,亦為此地注入創新意念和藝術元素,從而發揮活化社區作用。

「沙頭角保留了很多文化傳統,例如漁民娶媳婦或者嫁女,他們會去天后廟拜神,拜神過程中會跳龍船舞、舞獅,很特別。既然我自己喜歡這方面,就找了一批導賞員做資料搜集,考察、研究沙頭角歷史,及後就想透過『故事館』和大家分享。」李以強說。

整個故事館面積不大但內容豐富,展示了很多由李以強從各方面搜羅而來,與沙頭角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的各式物品,透過這些物品來「講故事」。無論是當年「六七暴動」駐守此地的啹喀兵制服,或已不復存在的順安街5號舊信箱,還是以貝殼製成的舊木窗等都在訴說着沙頭角的往昔。

「貝殼有另外一個名叫『海月』,沙頭角海盛產貝殼類,所以貝殼窗和沙頭角有很密切的關係。」李以強娓娓道來,介紹着每一件物品,遊客來一趟「故事館」已能對沙頭角有多一分了解。

「沙頭角故事館」本身設於新樓街的騎樓建築之內,所以參觀之餘亦可以看到這些二級歷史建築的內部結構,當中閣樓的瓦頂自30年代起一直沿用至今,已有約90年歷史。新樓街22幢騎樓建築都採用這種斜頂設計。

聽完「故事」、看完建築,基本上已經將「沙頭角故事館」透徹地遊了一遍,臨走時大家不妨買幾張由李以強親自拍攝的「沙頭角區風光名信片」作留念,印刷十分精美。值得一提的是,「沙頭角故事館」亦可為旅客提供導賞服務,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報名參加。

「中英街」禁區遊人止步

遊人需要止步於中英街警崗。
遊人需要止步於中英街警崗。
登上金熙海山酒樓高層用餐,可以一窺中英街景況,只見不少內地居民在此購物。
登上金熙海山酒樓高層用餐,可以一窺中英街景況,只見不少內地居民在此購物。
中英街中一些突起的碑石是「界石」,過往用以區分「華界」與「英界」。
中英街中一些突起的碑石是「界石」,過往用以區分「華界」與「英界」。

從新樓街再出發,步行一小段路便可見到中英街警崗,放眼過去就是中英街的範圍,不過由於中英街仍未開放,只有持中英街禁區證的沙頭角居民才能進入,遊客要止步於此。

然而,警崗附近位置仍可看到中英街內裏風貌,如想居高臨下一睹風景,遊客可考慮在警崗旁邊的金熙海山酒樓2樓用餐,上面有露台可以從高角度遠望中英街。

「中英街顧名思義,當年一邊是華界、一邊是英界,街道中間有中英界石,在這250米長的街道中就有5塊界石。」李以強向《堅雜誌》記者作簡介,據查閱資料顯示,中英街位處邊境交界,地理位置特殊,上世紀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對物資需求甚大,不少港商在中英街開店,售賣諸如味精、肥皂、牙膏、糖果、衣服、黃金、手錶等商品予內地同胞,每日匯聚大量人流,最高紀錄曾一天內有近10萬人次到訪。然而基於保安理由,多年來只有持特定禁區許可證,並在中英街有實際居住、生活和工作需要人士,才可進出中英街,對其他香港市民而言,既是歷史見證地,亦富有相當神秘感。

李以強解釋,現時中英街主要是內地人來購物,因為他們申請進入中英街相對簡單,反而香港這邊並未全面對外開放:「中英街其實是香港和深圳共同管理的地方,中間沒有圍欄分隔。深圳居民只要很簡便的手續就可以進去,但香港這邊可能是一些邊境或證件問題,會比較複雜。我想是政府仍未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那就暫時不開放。」

尋「舊式T型路牌」見證時代變遷

新式「車坪街」路牌在前,舊式T型路牌在 後,別具生趣。
新式「車坪街」路牌在前,舊式T型路牌在 後,別具生趣。
舊式T型路牌在全港已不多見,在沙頭角有幸仍找到一些。
舊式T型路牌在全港已不多見,在沙頭角有幸仍找到一些。

站在中英街入口位置,除了可以拍下一些遊客照之外,望向右側的「車坪街」路牌,原來亦別具生趣,因為新舊路牌會同時映入眼簾。新式「車坪街」路牌在前,舊式T型路牌在後,既有新舊交替象徵,亦是新舊並存的融和。

舊式T型路牌是20世紀初期產物,1960年代後已不再採用,全港現時剩下不足80個,多半鑲嵌在舊式唐樓外牆。「新樓街」、「車坪街」、「鹽寮吓」都是可以在沙頭角找到的舊式T型路牌。提醒大家這些路牌的文字閱讀方向是從右至左,正好與現今左至右的閱讀模式相反,倒轉讀隨時鬧出大笑話。

此外,新舊路牌的英文街名亦有所不同,「車坪街」舊路牌寫的是「Car Park Street」,新路牌則譯音為「Che Ping Street」,甚是有趣。大家到訪沙頭角可以嘗試找找這些舊式T型路牌,但稍一不留神就可能與之擦身而過。

橙白相間獨特「三文魚屋」

沙頭角邨的部分樓房以橙白相間設計,被稱作「三文魚屋」。
沙頭角邨的部分樓房以橙白相間設計,被稱作「三文魚屋」。

向着中英街的另一面,會見到一排排橙白相間的特色房屋,乍看之下還有點像三文魚,所以又被形象地稱作「三文魚屋」。李以強向記者介紹:「這些樓都是『錯層式』設計,變了下闊上窄。這個設計應該和採光有關,每座大約4至5層高,被譽為所謂的『法國式鄉郊建築設計』。」

「三文魚屋」其實是沙頭角邨的部分樓房。沙頭角邨1988年落成,目的是為了安置受鹽寮下村及菜園角村寮屋清拆影響的原居民。整個屋邨佔地3萬5千多平方公尺,共有52座,提供了802個單位予本地居民入住。

屋邨外牆原本只以素色修飾,但隨着後期沙頭角避風塘的迎海樓採用了七彩的別開生面設計,沙頭角邨較舊期的公屋2020年進行翻新工程時,外牆陸續被粉飾成紫、橙、粉紅和蘋果綠色,多彩奪目。

小紅閘外展示舊式手推消防車

沙頭角舊消防局的小紅閘是其標誌性的外觀特點。
沙頭角舊消防局的小紅閘是其標誌性的外觀特點。
順平壁畫街是沙頭角的「打卡」熱點。
順平壁畫街是沙頭角的「打卡」熱點。

穿過「三文魚屋」,前方就會見到一座「平房」,大家萬萬想不到這其實是沙頭角舊消防局,完全顛覆了大家對於消防局的既有印象。

沙頭角舊消防局最標誌性的外觀,是比一般消防局矮上一截的紅閘,顯示當年在此服務的是輕型消防車。沙頭角舊消防局1962年投入服務,直到2004年2月18日正式退役,同日位於順興街的新消防局投入服務。現時舊消防局雖已丟空,但仍保留昔日外觀,門前還會不定期展示一部1:1復刻版百年前的手推消防車,是全港唯一一輛,存放在露天的舊式消防車展品。

舊消防局旁邊就是順平壁畫街,街上兩幅牆身繪有精緻壁畫,牆上描繪的是沙頭角標誌性的傳統文化活動「酬神慶典」,時至今日沙頭角居民仍會按傳統每年慶祝天后誕,每十年更會舉辦一次大型慶典,當地居民熱烈慶祝。而最具特色的是一些鶴佬婦女跳的「龍船舞」,此情此景被生動地刻畫在牆壁上。

避風塘「鏡中鏡」水天一色

沙頭角避風塘天氣好時海天一色,風景怡人。
沙頭角避風塘天氣好時海天一色,風景怡人。
沙頭角邨「迎海樓」盡覽整個沙頭角避風塘景緻。
沙頭角邨「迎海樓」盡覽整個沙頭角避風塘景緻。

欣賞過壁畫後,朝海邊「日月亭」方向走去,便可到達沙頭角避風塘,這裏上世紀60年代是鶴佬與水上人的漁船聚集地,直至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漁船被毀,漁民唯有遷居岸上搭建棚屋,此地當時曾是一大片寮屋區。

1985年政府重建沙頭角區,興建了公共房屋,寮屋居民1988年得以陸續遷入屋邨,棚屋自此成為絕響。
現時沙頭角避風塘只餘少量船艇停靠,海天一色,景緻怡人。

「這裏風景很美,風平浪靜時波平如鏡,周圍景物被映照海上,所以被譽為『鏡中鏡』,是沙頭角十景之一。」李以強說天色好時甚至可以眺望到八仙嶺。

沙頭角碼頭280米全港最長

沙頭角碼頭全長280米,是全港最長的碼頭。
沙頭角碼頭全長280米,是全港最長的碼頭。
碼頭長廊上有一些製作「壓印」的機器,可讓大家自製紀念印留念。
碼頭長廊上有一些製作「壓印」的機器,可讓大家自製紀念印留念。

沿着避風塘海旁一直走,經過「魚燈廣場」和「天后廟」,便會來到沙頭角碼頭。碼頭初建於1960年代,其後於2004年重建,全長280米,是全港最長的碼頭。

「因為沙頭角海水淺,如果要泊大船,就要將碼頭一直延伸到很出。」李以強說碼頭水位潮漲潮退時會有很大分別,潮退時水位只及腰,甚至可以站立於海中心。

碼頭長廊絕對是浪漫散步首選,長廊上有一些製作「壓印」的機器,可讓大家自製紀念印留念。另外,大家有興趣的話亦可在魚形許願板上寫上祝福語,掛在碼頭圍欄上祈求願望成真。

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石碑

「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沙頭角名字的由來。
「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沙頭角名字的由來。

碼頭旁是沙頭角最東之角,豎立着一塊標示着經緯度的舊式路牌,前方是一塊刻上「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的石碑。

「話說清朝時有個縣官來到沙頭角,他早上望出去剛好見到日光在沙頭出現,月亮卻還在另一邊未落山,於是隨口說了一句『日出沙頭,月懸海角』,就這樣成為了沙頭角名字的由來。」李以強說,冬天時經常會見到日出和圓月同時在天空出現,印證了「日出沙頭,月懸海角」這兩句說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