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英雄】隱身幕後 守護文化瑰寶 文物修復員填補「歷史傷痕」

要了解一個地方,除了看書外,還可以看文物,因為文物所盛載的,是一個地方甚至是世界的歷史和文化。香港過去多年有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文物展覽會,每次都吸引到大量人流。每一次的展覽,每一件我們看到的文物,背後都有一班默默付出,為我們保護着這些文化瑰寶的人——文物修復員。文物修復好了,對外展出,公眾卻見不到文物修復員的踪影,好比一項大型表演的後台工作人員,勞苦功高,卻永遠不會走出台前。

文:羅偉健     圖:黃冠華

化學應用 不一定在實驗室

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馮漢鏘(Stephen),已做了文物修復工作20年,他說:「香港來講,未必有文物修復讀,同事入行咁上下有機會就會到外國受訓,汲取經驗去學做文物修復,因為外國有真正的文物修復課程修讀。」

談起港人對文物修復行業沒有多少了解,Stephen不禁苦笑。雖然每次文物要展出前,他們都會第一手接觸得到,並進行適當的保護措施,甚至是文物的現場擺放,也是由他們負責,但「文物修復好之後,展出嘅時候我地都未必會企喺嗰文物隔籬」。

Stephen笑說當初接觸到這個行業的過程:「當初政府部門登報紙請人,我見到有個咁嘅職位,又幾有趣。」兼且他又是讀化學出身:「如果你問我讀化學,讀理科嗰啲人出來做咩,可能會話去實驗室啦、教書啦、出版社啦,但其實文物修復這一行,將自己所學之事得以應用,亦是一件既有趣亦有意義的事。」

馮漢鏘已做了文物修復工作20年。
馮漢鏘已做了文物修復工作20年。

文物修復 目的不在「修復」

文物修復,就字面意思看,普遍會認為就是把破壞了的文物修復完整,Stephen說這是誤解。他們的工作主要分兩類,分別是預防性修復和干預性修復。干預性修復就是普遍所認知的修復,至於預防性修復反而是令他們最忙碌的部分。

簡單而言,預防性修復就是做一種文物展出前的預防工作,比如怎樣儲存、如何展出,或者一些定期性的檢查。另外,亦要注意很多其他細節:「睇下佢有冇變差,佢儲存或者佢展示嘅環境,我哋要點樣去調校個溫度、濕度、光線,點樣去防止紫外光嘅出現咁,呢個就係預防性。」

展覽開始前,他們亦要幫忙將文物放到展廳,因為他們要確保文物展示出來時要安全,又要在現場看看文物放置會否出現移動,直到展覽完畢,又要幫忙將文物移走,這都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

虎豹別墅是一級歷史建築古蹟。
虎豹別墅是一級歷史建築古蹟。
文物修復員負責修復老虎雕塑。
文物修復員負責修復老虎雕塑。

為文物服務 主動遷就文物

文物修復員的職位屬於文物修復辦事處,而文物修復辦事處主要為政府轄下所有博物館服務,這意味着只要香港的博物館有展覽,他們都要幫忙。除此之外,本地文物亦要幫忙修復,如虎豹別墅的雕塑、達德公所的對聯等等。

Stephen回憶起最難忘的一次經歷,是需要在深夜工作。那是海防博物館開幕,當時跑馬地墳場捐出了兩支石炮,但工作時間要過了夜晚十二點才開始,因為石炮要用「吊雞車」吊上來,但「吊雞車」要在某個指定時間之後,才可以從香港仔隧道出來:「好彩搞到第二朝6點就完成工作。」

這次訪問在沙田文化博物館進行,但這裏不是他們正式的工作地點,因為文物修復員都是「居無定所」, Stephen向記者解釋時神情帶點嚴肅:「我哋為文物服務,通常係由人主動行去件文物處,盡量唔好搬動文物。」

顏料是修復工具中必備的。
顏料是修復工具中必備的。

修復原則最緊要「返得轉頭」

文物所盛載的價值,不言而喻,它的珍貴也不是金錢可以衡量,但最讓人「頭痛」的是,這些文物雖然獨一無二,但卻弱不禁風,不禁令人想到,在修復的過程中,一但失手是否「冇得返轉頭」?

Stephen立即搖頭表示這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我哋修復最主要一個原則,就係可逆性。」即現在修復的物料,盡可能都是可以「返轉頭」還原的,因為即使做好的當下沒有問題,但也難保將來會老化,或有更新、更好的物料,可以做到更好的修復,到時若果用作修復的物料,可以簡簡單單用溶劑復原就最好了。

「比如有一張書畫,黃咗、有斑點,我想處理佢,可能我會想漂白,我用嘅漂白劑有冇殘留性呢?會唔會令到佢過白呢?會唔會漂完之後危害咗結構呢?」這些都是文物修復員對任何文物都要考慮的,都不希望長遠對文物有影響。Stephen強調:「冇人保證今日嘅科技係最好,將來若有更好嘅科技,物料可以取代現有嘅,用咗嘅物料可以取出來,呢個就係修復嘅最高準則。」

首次向外展示的氮氣除蟲機。
首次向外展示的氮氣除蟲機。

標準「六呎六吋」不能以假亂真

Stephen再深入解釋,修復只是修復,並不是要讓文物變得像沒有缺失一樣,修復專業裏有一句叫「六呎六吋」的說法,即我們在六呎外看不到任何破綻,但要在六吋內可以清楚的看到那裏是修補的部分,所以修復只是修復,並不是要以假亂真。

文物修復員平日需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Stephen表示,其實中西文物只是用的物料、凝製、工序上不一樣,但放到顯微鏡下「如果以科學角度來睇佢嘅成分,未必好大分別」,真正的挑戰是如何保存,而不是修復,例如在濕度、温度等方便都要下功夫,還要定期用儀器監察,定期更換防潮珠,維持溫度、濕度要求。

修復員以石灰及烏煙重塑對聯表面缺失字樣。
修復員以石灰及烏煙重塑對聯表面缺失字樣。

工作耐性 比學歷更重要

文物修復專科8組分類簡介
文物修復專科8組分類簡介

Stephen表示,現時香港有十組文物修復的組別,包括書畫、紡織物、陶瓷等,然而每組最多也只是四個人,換言之全港的文物修復員也不會多過40人,人手不算充裕,「只能盡量去做」。若遇上大型展覽,有時甚至幾個組別一起去做。例如最近香港文化博物館及大英博物館聯合籌劃,518日至99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大英博物館館藏的100組物品,就有兩組人員在處理。

文物修復員修復的都是藝術品,接觸的書畫、陶瓷、紡織物都是專業範疇,甚至需要對歷史文化有深入了解,才能知道使用在文物上的是甚麼物料。然而,誠如Stephen所說,在顯微鏡下,物料都是一樣的,比如修復畫作:「唔一定識畫畫嘅,有啲位置填補咗之後,可能要補色,我哋上色嗰陣就搵個色板試一試,試到近似,先會填返上去,雖然識畫畫可能有優勢,但唔識畫畫都可以掌握到方法。」

Stephen最後補充說,搞文物修復不需要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文物修復不是十分講求學歷,因為可以慢慢學,但更重要的反而是耐性:「因為做一件文物的修復,不是三幾日就做得完。處理一件文物的時間可長可短,比較複雜的可能要處理幾個月,甚至一年。」

修復後的達德公所石膏對聯。
修復後的達德公所石膏對聯。
修復前的達德公所石膏對聯。
修復前的達德公所石膏對聯。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香港站的重要展品之一——烏爾軍旗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香港站的重要展品之一——烏爾軍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