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膠是世界上最難分解的垃圾之一,聯合國報告顯示,發泡膠分解時間長達1萬年,但本港每日平均卻有83公噸發泡膠被棄置到堆填區,令堆填區難以消化。究竟發泡膠能否回收,轉廢為寶?就連政府都搞不清,一方面資助非牟利機構進行發泡膠回收計劃;但另一方面,環保署去年初宣傳回收「三紙兩膠」時,卻在海報明確列明發泡膠不宜回收。
有環保團體直指,政府20年前已研究發泡膠餐具替代品,至今應有足夠條件考慮禁用發泡膠,批評政府推行決心不足。在政府無政策、無回收、無替代的不作為之下,廢棄發泡膠的最終命運仍然是棄置到堆填區,造成香港環境的極大隱患。
文:陳明 圖:黃冠華
根據環保署《2017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顯示,被歸納為塑料類別的發泡膠,每日平均有多達83公噸被棄置於堆填區,當中39公噸為發泡膠餐具,其餘為其他發泡膠物料。
環保署近年雖積極宣傳回收廢膠,但只限於飲品及個人護理用品膠樽、膠袋、食物膠盒、塑膠餐具等,發泡膠則列為不宜回收,就連環保署在全港各區推展地區減廢的「綠在區區」亦拒收發泡膠。政府唯一針對發泡膠的措施,便是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宣布,在主要服務政府員工的場所,先行禁止提供發泡膠餐盒,是當局加強應對塑膠廢物挑戰措施之一。
民間自救搞回收
政府對發泡膠採取「不收也不禁」政策,卻又自2016年起,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荃灣區青少年發展協會進行「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項目,推廣及促進發泡膠回收。項目經理李家銘(Andy)接受本刊訪問時慨嘆:「政府政策上內部失調嘅時候,我哋夾住喺中間,做又唔係,唔做又唔係,我哋係想發大去做,但佢(政府)又好多條款去掣肘住我哋,我哋想話多啲回收點,方便市民去做呢件事,佢又話綠在區區因為個tender(招標)、contract terms(合約條款)唔幫手收。」
Andy曾在佛教慈濟基金會負責環保回收工作,亦曾在海洋保育團體服務,發現不少發泡膠被當垃圾棄置,污染海洋生態外,市面亦沒有專門回收發泡膠的回收商,其後在網上搜集資料始發現,已有技術及機器處理,可將廢棄發泡膠製成再生物料,轉廢為寶。
他在2016年申請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獲批約175萬元進行為期一年的發泡膠回收項目,在荃灣設立2千多呎回收中心,最初目標定在荃灣區,並預計一年可回收18噸廢棄發泡膠,即平均每月回收1.5噸。結果一年下來,實際回收量高達27噸,平均每月2.25噸,較預期超出50%,發泡膠更是來自全港各區。
出口東南亞可循環再造
經過一年試驗後,計劃再獲批撥款380多萬元延續兩年。Andy今次在計劃書中提高目標回收量至兩年共57.75噸,即平均每月2.4噸,但面對回收量不斷增加,後期再調高目標至每月3.3噸,主要是收集附近工廈棄置的防護包裝,透過與不同環保團體和大學在多區建立10多個回收點,回收不同類型的廢棄發泡膠,例如餐盒、生果網、保鮮箱等;亦有少部分商戶自行將發泡膠運輸到工場,實際回收量已遠超預期:「而家唔止㗎喇,都真係做到無停手,當然政府話其實你哋好似有能力去做喎,但係佢無諗過我哋真係8個鐘頭裏面無休息囉,之後仲要不停OT(超時工作)去做。」
但工場僅得Andy與數名員工負責運作,包辦收集發泡膠、分類、清理、撕走發保膠上的膠紙等,透過工場內兩部熱熔機進行熱熔壓縮製成壓縮磚,再出口予馬來西亞、越南或泰國等東南亞回收商,製成再生物料。Andy指,最浪費時間是清理及除去發泡膠上所有膠紙及標貼,其次是要按發泡膠上的標籤分類,查看有沒有摻入其他物料,因壓縮磚的顏色、質量及貨量均會影響售價:「我哋因應番個再生料市場,而去做嗰個硬磚同埋種類,盡量可以做到Grade A嘅嘢就Grade A,通常出面都係以Grade B為主。」
蝕住回收自掏腰包「倒貼」
原來不同質素的壓縮磚,出口售價相距甚遠。Andy指,純白、無污漬的發泡膠可製出Grade A的壓縮磚,每噸售價達500美元;Grade B的顏色較差,每噸售價約300美元;而Grade C價值則最低,除了顏色較深,亦可能有其他雜質,每噸售價僅100美元。但回收商將壓縮磚加工成再生物料後,價格便會「三級跳」,炒價可高達1萬元人民幣,視乎質素,可用作製相架、牆腳線、打印機及電視外殼、建築用隔溫板等:「我哋個地方就因為太細,做唔到一條龍,直接『拉粒』,其實係差一步,即係當我哋有一批豬肉入咗嚟,我哋只係做咗香腸、午餐肉,但其實係可以即時變咗免治肉碎嘅,即係將舊午餐肉再壓番扁佢,佢仲係熱緊架嘛,咁跟住咪套落個模度拉絲切粒,我哋係唔夠地方去做呢件事,同埋我哋個貨量未夠大,去做到流水作業。」
雖然壓縮磚有價有市,但Andy坦言未能彌補成本,甚至要自掏腰包「倒貼」:「因為暫時嚟講(處理量)好似好多,但實際重量係好少,未做到自負盈虧個規模,如果要啱啱break even(收支平衡),都仲係差20倍個量,咁我呢個場做多3倍已經死喇,做20倍根本上係無可能嘅事。」
技術可行營運困難
項目第二個資助期將於今年7月中屆滿,Andy認為回收發泡膠是「有得做」,已向基金再申請續期,正等候審批。不過,在政府欠缺政策支援下,Andy承認仍然有很多人無聽過發泡膠可以回收:「佢哋(政府)知道我不嬲都係孤軍作戰,好氣餒,越做越氣餒,即係我燒緊自己銀包嘅錢去做呢件事,當係有人畀緊個基金我去學做生意,當然而家所有嘢係非牟利咁去做,但係點樣去打通個network(網絡)返嚟,點樣去探索返嚟,呢個先至係ultimate goal(終極目標),你無呢個data(數據)嘅話,點發展落去呢?」
正所謂「蝕本生意無人做」,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連佩怡認為:「嗰件事做唔做得成回收,係好講高回收價。」她指,在回收業界中,電器內的金屬物料經拆解後可售出高價甚至賺錢,而發泡膠因佔用空間大,租金貴加上運輸成本高,但回收價低,業界難以「維皮」,故即使技術上可回收,但實際上卻無人願意回收。另一問題是發泡膠容易污糟,影響回收質素:「我哋講循環經濟好似好好聽,但係有時有啲物料原來佢可能只係不斷向下,即係價值向下,我哋叫downcycling(降級再造)定係可以upcycling(升級再造)呢,呢個都係要考慮嘅問題。」
禁用發泡膠政府無決心
她形容「發泡膠是上個世紀產物」,綠色和平立場是長遠應要禁用,這亦是全球大趨勢,其中美國已有不少大城市包括三藩市已立法禁止使用發泡膠飯盒。法國亦落實在2020年禁止使用發泡膠及塑膠餐具,但香港政府至今只有減廢目標,完全無實際政策,單是發泡膠回收與否訊息就非常混亂:「佢未真係完全禁之前,無替代品之前,佢就要諗辦法點樣處理嗰啲資源」,認為只透過資助形式由非牟利機構負責回收,並不公平。
連佩怡又指,其實追溯至2000年,曾有立法會議員詢問政府會否考慮禁用發泡膠,政府當時稱未有時間表,但會尋找代替品及教育市民自備餐具,令她不禁大嘆一句:「成20年喇喎,其實無可能搵唔到代替代品!」她認為是政府推行政策決心不足:「政府20年來其實要做嘅都做咗,佢真係禁已經有晒前提、有晒功課喺度,但係佢哋都唔提出呢樣嘢(禁用發泡膠),好多時候我哋見到香港政府推行政策決心唔夠囉。」
環保署:效益低無回收計劃
環保署回應指,基於發泡膠的重量輕及所佔空間多的特性,導致其物流成本高,而大量發泡膠經回收處理後只可製成少量塑膠原料,成本效益甚低。另大部分廢棄發泡膠夾雜其他雜質,增加回收再造難度,故現時並無大規模的發泡膠回收經營或活動。但該署強調,署方一直鼓勵市民及工商界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用具,特別是發泡膠製品,並提倡改用更符合環保效益的代用品,認為源頭減廢才是最有效減少產生廢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