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慶典,因為是中國國民黨的韓國瑜以立法機構負責人身分張羅,台北那條過去名為介壽路,後改名凱達格蘭的大道上又見「中華民國」旗與紅、藍色相間的牌匾,令「中華民國派」興奮不已。
「中華民國派」尊孫中山為「國父」,孫中山為甚麼要締造「中華民國」?
孫中山自云:「自束髮受書,知憂國家」,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28歲的他也止於「憂國」,未涉「革命」,更談不上締造「中華民國」。1894年6月孫中山還有《上李鴻章書》,給李鴻章的建言中為兩蔣世代在台受教者耳熟能詳的有:「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孫中山決心革命,推翻滿清,說來還與台灣有關,即1894年的甲午戰爭與次年戰敗後的馬關割台,從此孫先生清楚認識到不能再對滿清政府抱任何希望,只能「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賴清德在「中華民國」113年的慶典上說:「他們的理想是打造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度。」這個就職時不得不面對「國父遺像」與遺囑宣誓的「總統」,大概是從遺囑中揀出了自由、平等兩詞,然而中山先生的奮鬥目標,遺囑中說的是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是「求」不是「打造」。
「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其實是在「求生存」,在求掙脫孫先生痛心疾首的「次殖民地」。「中華民國」雖然成立了,但列強透過軍閥仍在中華大地作威作福,中山先生逝後,列強在華的租界仍是國中之國,甚至上海的公園都不讓中國人與狗進去。
如果說「中華民國」是個殼,賴清德在這個殼中裝的是台獨,孫中山裝的是其遺囑中說的「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具體作法是「於最短時間,促其實現」的「廢除不平等條約」。
「廢除不平等條約」終於在後人持續的奮鬥中實現了,列強全給驅逐了出去,包括港澳在內的租界已全部收了回來。然而歷史像是又開了孫中山一個玩笑,正是他締造的「中華民國」成了國、民兩黨在台灣與「中國」劃清界線的「殼」。
今年國慶前馬英九公開澆了他們一盆冷水,說「中華民國」這個「殼」的內涵就是一個中國,只是目前分為大陸與台灣兩個地區,他因此拒絕出席聆聽「新兩國論」者賴清德的慶典講話。
孫中山締造的「中華民國」的歷史任務今天已經實現,莫說皇民化台獨的賴清德,即使聽命「美國在台協會」的國、民兩黨,就算在美軍「加持」下也不可能開歷史的倒車,再把不平等條約強加到中國人頭上。
因韓國瑜張羅113年雙十慶典的排場而興奮不已的「中華民國派」,其實更應開始思考這個「中華民國」的未來,同時認真面對歷史,認清「中華民國」與其繼承的大清帝國一樣,不過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又一過客吧了。
文:福蜀濤
台灣中國時報前副總主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