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經濟轉型、處理房屋問題、提高出生率,如無意外會繼續是今份施政報告的主軸。工聯會最近就「青年置業儲蓄計劃」召開發布會,倡議一個為期三年的儲蓄計劃,以協助本港青年置業。對比起於屋邨籃球場增設籃球網,該儲蓄計劃無疑更有效提高青年幸福感,不過該計畫實際並無處理或疏導香港房屋問題。
「青年置業儲蓄計劃」按網上資料顯示,其對象為21至40歲青少年,只要每月供款約4240元,供款為被用於投資政府債券或基金項目,供款滿8年即可代表首期,在購買權被擔保的情況下,選擇購買專為青置計劃而設的單位。根據新聞所引述,該黨隨後解釋計劃的想法時,指現時因公屋有入息限制,又樓價與青年收入又有差距,故此計劃可以防止青少年躺平。
現時香港政府提供的置業計劃五花八門,由公屋、居屋,以至各式各樣的首置計劃。此計劃的申請門檻,理論上界乎公屋與居屋之間,否則無法做到疏導基層青年置業的困難。
回看現時居屋申請門檻,一人家庭的入息門檻為不超過30000元,資產限額則為615000元,二人或以上家庭入息門檻則為60000元,資產限額為1,230,000元。如果要在居屋申請門檻上,再額外拆出一個公屋與居屋的申請門檻,其門檻會否過於接近呢?香港房屋政策階段現階段應該要複雜化抑或簡單化,這個是政府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作為居屋與私樓間的緩衝,首置盤「煥然懿居」反應欠理想,沽售約七成後已經暫停銷售。「樂建居」今年7月僅收一份標書,最終流標。各項政策均反映出調控香港房屋問題的難度,再增加房屋階梯時確實需要考慮清楚。
如果資助房屋的問題在於太多市民申請,而使青年難上樓,應該反思的方向反而應該是,有沒有可能是資助房屋的申請門檻過低,抑或資助房屋的供應嚴重不足所致。當然,貿然調低香港資助房屋的申請門檻,筆者相信必然會引發社會問題,在調低門檻不可行的情況下,增加新門檻作「特別通道」或增加供應變成唯一可行方案。
與其繼續將香港房屋政策的階級複雜化,不如從現時居屋申請程序入手,例如在白表及綠表的優先次序上,再加多一個「青年基層」的階級,作短期疏導基層青年置業問題的「特別通道」。進而在現有樓宇供應計劃基礎上,增加資助房屋的興建量,始終首批申請者最快8年後才真正揀樓,對政府而言有一定空間覓地擴大供應。
說到底,香港房屋核心問題在於供應不足,在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計劃中,只要充份利用新增土地,未來政府必然坐擁大量「本錢」,為香港房屋供應作調控。
文:劉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