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來越多學生報考香港各大專院校,每逢入學申請峰期,各大學招生處都忙得不可開交。與此同時,偽造海外成績單、代考語言測試及偽造申學背景等造假事件亦增加,令大學不得不反思如何準確地審核學生提交的資料乃至評估其質素。
學歷造假層出不窮

海外學歷與語言成績造假手段層出不窮,有中介偽造北美大學成績單,甚至仿造官方驗證系統的假域名,令大學難以識別真偽。語言考試的代考問題亦同樣猖獗,有不法分子賄賂監考人員或使用遠程操控技術作弊。部分中介以「保錄」為名收取高額費用,妄稱可藉偽造文件或依靠「內部關係」保證學生被錄取。上年,港大經管學院有學生以康奈爾大學假學歷矇騙校方獲取錄,事件曝光,涉事學生最終被判入獄。
面試是篩選機制中的「最後防線」

假學歷其實並非新事,只是龐大申請人數加上以假亂真的偽造資料,才衝擊傳統申請入學機制。不少學系已經不再單靠審閱文本資料錄取學生,面試顯得越發重要。透過面談和實時測評,學生實力「一目了然」。通過面對面互動,考官能有效地考察申請者真實能力。
例如,一名自稱加拿大本科畢業的學生,但該生面試時完全無法以英語表達,其假學歷自然無法瞞天過海。線上面試時,大學往往規定考生開啟攝像頭及螢幕共享,降低代考或作弊機會。面試亦開始從「走流程」變得複雜,如商科面試可能要求考生分析商業案例,全程英語對答交流。面試如今已成為篩選機制中的「最後防線」,不再是流水作業。
複雜和專業的面試提高招生成本

然而,複雜和專業的面試機制意味著人力及時間成本大幅增加,對本港大專院校帶來挑戰。部分熱門課程申請人數龐大,動輒要二到三名教師負責的碩士或博士課程面試,著實是龐大的人力消耗。可以預料部分學系可能以其他考核方式評核學生,減少面試官的壓力。
除了參加面試,考生可能要參加筆試或技術測試(如編程測試或設計作品),令校方可以從多角度評估申請人。未來,高等教育界要致力推動國際學歷互認,減少資訊差導致的審核漏洞,從根本杜絕造假。業界和教育工作者則要警醒考生和家長切莫以身試法,偽造文件,定必斷送美好前程。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