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難解缺錢缺時間的根本矛盾 文:文瑜

東京奧運曲終人散,中國獲得追平歷來境外奧運的好成績,對國內的運動熱潮又是一個刺激。國務院日期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就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準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做出部署。《計劃》明確,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各運動專案參與人數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

這次的目標確實宏大,但是具體政府投不投入,投入多少,怎麼投入,會落實成怎樣暫時不得而知,不過根據指標分析,比如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千人搖配備2.16名,那全國大概需要300萬的教練,開句玩笑話,是否政府的用意是不是讓那些從教培行業失業的人員轉行都去幹教練呢?這不一下子解決幾百萬人的就業問題嗎?

再來看第二個指標,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要達到38.5%,按照全國14億人口來算,這個數字就是5.39億。根據2019年的的數據,全國體育產業的規模是29000億,而檔中提到目標是要達到50000億,結合前面算的5.39億鍛煉人口,那人均體育產業的規模要達到一萬才能達到上述指標。

不過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想法和願景肯定是好的,之前剛剛批完遊戲產業,現在鼓勵大家去健身,健身肯定是比打遊戲好的,但是體育鍛煉它並不能完全替代娛樂專案,對很多如今疲於996的上班族來說,哪怕回應國家號召,每天鍛煉一個小時,按照政策15分鐘健身圈的規劃,算上來回的時間也得一個半小時,這個時間成本怕是很多人負擔不起。因為身上壓力太大,本身神經就是緊繃的,它傳導在身體上,就形成一種常態的疲憊,這個時候去鍛煉的動力是很不足的,大部分人寧願把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花在打遊戲上,至少能緩解心情吧,因為鍛煉需要積極的心態和自律的作息,這一點很多人都做不到。

所以個人覺得引導人們去鍛煉,單靠督促是作用不大的,提供更多的運動場地,扶持體育產業,是有一些作用,但不是根本性解決問題的辦法。西方國家為何有更濃厚的運動氛圍呢?先拋開基礎設施不說,西方有嚴格的工時管理,有更好的福利保障,人們的生活壓力並沒有很大,所以有更積極的心態去鍛煉身體。

但是我們也要往好的一方面去說,雖然中國現在福利達不到西方的水準,但如果能在體育場地和設施上給與一些支持也是好的,只是這麼多年下來,一直是上頭出文件,下頭做門面,很多資源和金錢都浪費在表面功夫上。比如城市裡修了很多體育館,但基本沒有免費的,當然各地收費標準不太一樣,但是有一些甚至連用都不讓用,一直是關著的,成了徹頭徹尾的形象工程。再比如很多學校的體育場地也是一樣的情況,要麼拿來出租,要麼不允許外人進入,這些都是中央文件監管不到的死角。而且就文件來看,暫時沒有看到要搞政府投入的意思,完全是鼓勵商業行為,也就是說建很多的體育設施,僱幾百萬的教練,讓大家都去花錢鍛煉身體,這種脫離市場真實需求的行業扶持是很難成功的。

體育產業的扶持在我看來,就是強行解決一波就業問題,然後一些人嗅到政策味道,炒作一堆體育概念股撈一票就走,最後只剩一地雞毛,不解決根本矛盾。

文:文瑜

學研社成員 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