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 我去了一次日本 文:悠 然

上周是我時隔五年後重訪日本,這次主要在東京,和周邊的川越、長野和輕井澤一帶活動,看看疫情三年、中美纏鬥五年、輻射水投海等對日本的影響。

七日所見,日本社會仍然井井有條,山水依舊清晰美麗,日人也彬彬有禮,表面和五年前分別不大。

最直觀的感受是遊客變化大,去東京的觀光熱點,看到的歐美遊客非常非常多,然後是韓國、東南亞、台灣、香港人。整個七天行程居然只看到五位內地口音的,主要在傍晚的銀座一帶,以往銀座那邊一家藥妝店裏面擠滿中國遊客,這次連客戶也大幅下降。

這可能跟中國政府最近才發佈的開放的境外團體有關,要等到之後再看具體數據變化才能得出更靠譜的結論了。

不過,我今年去過四川、重慶、深圳等地,見到的歐美遊客少了很多,這是否和歐美發起的去風險所致,還要再觀察。

2021年已有調查顯示, 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觀感沒有改善,對中國印象差的日本人佔90.9%,較2020年增加了1.2個百分點,僅次於2016年調查結果的91.6%,是5年來再次超過90%。

不過,作爲遊客,我在東京行走或活動或購物,基本沒有感受到什麼對中國人的敵意或偏見或歧視(日本人應分不出我來自香港吧),就是正常狀況,該有的中文服務也是有的,感覺沒什麼變化,商家消費、或是預約參觀政府機構,基本都一視同仁。

日本雖然是「失落了三十年」,但隨着人口減少,日本也近乎到達全民就業,今年4月份失業率為2.6%,所以日本近年輸入了大量海外勞工,我在東京市區的便利商店和餐飲連鎖店出現南亞籍店員已經是家常便飯,工地也經常可見外籍勞工。

查了資料,發現截至2022年10月,日本海外勞工人數達到創紀錄的182萬,相比之下,2012年這一數字僅為70萬左右。日本政府6月更批准的外國技術勞工新政策,允許12個產業的移工可無限期居留,並能帶著家人到日本落地生根。

不過,日本人有很獨特的社會守則,和南亞人的信仰、規則相去頗遠,而日人對非我族類懷有極大戒心,日本政府向來對引進外勞以至開放移民的敏感議題有所避忌,除了擔心衝擊本土文化,亦憂慮失去勞工階層和保守派的支持,因此一直不開放移民。

另外,我發現即使日本人的效率真不敢恭維。我們在富士急玩機動遊戲,由一個員工負責,他們每次都要把所有流程做一遍,大部分內容都是歡迎、安排注意之類,好聽的話是他們盡責,不好聽就是不懂變通,寧願放着百多名遊客在烈日下等待。香港海洋公園也多是一人負責管理遊戲,但效率要高得多,也不見得有任何安全隱患。

此外,我多次在便利店購物,也發現日本年青人的禮貌遠不如上一代,他們連笑也不多,就多是沒感情的把要說的話說一遍就算。

日本剛公佈了GDP年率增長6.0%,但消費疲軟。佔GDP過半的個人消費環比下降0.5%,3個季度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想一想,日本現在有拿得出手的優質產業支持日本GDP的增長嗎?

2022年,日本出口的前二類商品是運輸設備、機械設備,分別佔總出口額的19.4%、19.3%,此兩類商品出口額合計佔比達到38.7%。而現在日本汽車、機械產業正在受中國產業升級的衝擊,如果這兩大項佔比接近40%的類目快速下滑,那日本的GDP憑藉什麼來維持?

實際上日本的運輸設備、機械設備競爭力正在快速下滑中,現在好看的出口數據是靠快速貨幣貶值實現的。

如果沒有產業技術的進步,這種靠金融操作獲得的短期數據,最終都要補回去的。

和日本朋友聊,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正在經歷三十年沒見過的通脹,和上次到日相比,我發現日本物價至少漲了15%。

巴菲特今年買了日本企業,主要是五大商社(丸紅、三菱商社、三井物產、住友商事和伊藤忠商事)。我查看了五大商社利潤增長的主要業務,包括:

丸紅:石油、煤炭、物流、食品。

三菱:能源、食品、消費部門。

三井:能源、食品、天然氣。

住友:能源、食品、房地產。

伊藤忠:能源、糧油食品、化工。

可見日本這波增長是貨幣貶值的結果,全是靠漲價增加的利潤,而非產業升級,既不可持續,也是傷害民眾的錢包。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