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駁「讀壞書的學者」:五四運動在香港DSE中的必答題地位 文:張達明

「學者讀壞書」是可悲,但「讀壞書的學者」用偽命題和偽邏輯去否定一門學科的學理是可恥。

今年五月四日,明報刊出葉蔭聰的文章「五四運動 真的是一道必答題嗎?」葉在文章中不斷舉證否定此命題,認為「五四運動」過後屢被當權者用作為大內宣的主题或統戰工具,向受眾進行洗腦;質疑其歷史重要性,連帶「五四青年」也不應被過度吹捧。他舉出現今中國年青人的「躺平」和「考公」的行為為例,認為國內青年已經用這些消極行為對抗社會充斥意識形態的濫用,因而認為對「五四運動」的學習,學生可以繞過就應繞過。另一方面,葉在文章最後一句更暗示,國家在國際社會遇到的困境(大格局)只是提供機會用作為改做社會的藉口(小格局),與其讓個人生活處處與國家命運綁定,不如審時度勢,選擇自己真正關心的事物,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向。

葉先生的論述完全抹煞了,歷史中的人和事不可能完全是偶合的結果。稍為對歷史及政治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全球及國家發展進程多是路徑依賴,有跡可尋,有些還不斷重複。透過熟讀朝代更替的治亂興衰及國際政治往往不講求仁義道德、只崇尚殘酷的博弈的現實,學生可以從中理解,在無政府的國際體系中,國家為何必須強調自身利益,並與外國展開權力博弈。

因此,五四運動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關鍵事件,更是國際政治格局變遷中的重要縮影,更可被視為中國當權者和平民百姓在國難中追求自我求存與自主的一脈相承。

1.國家利益

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挫敗,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這一事件激發了中國民眾,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民族主義情緒。現實主義認為,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首要目標是維護自身利益,五四運動正是中國對外部威脅與利益受損的集體反應。學生走上街頭,反對《凡爾賽和約》,體現了對國家主權的強烈捍衛。

2. 權力鬥爭與國際格局的變遷

一戰結束後,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變革,美國與蘇聯等新興大國崛起,而中國作為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試圖在列強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尋求生存空間。五四運動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列強的失望日益加深,尤其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未能兌現,促使他們轉而尋求新的國際盟友,如蘇聯。這反映了現實主義中「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權力平衡邏輯。運動不僅是對內改革的文化啟蒙,更是中國在國際權力鬥爭中尋求定位的嘗試。

3. 無政府狀態下的自助原則

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缺乏超越國家的權威,國家必須依靠自身力量應對外部挑戰。五四運動中的青年與知識分子意識到,國際社會的正義無法依賴,中國必須自強以抵禦列強的壓迫。這種自助意識推動了民族主義的興起與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成為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生存的基礎。這一特徵與現實主義的自助原則高度一致。

4.國際政治現實的教育價值

五四運動的背景涉及巴黎和會、列強博弈等國際政治事件,這些內容為香港學生提供了理解現實主義國際觀的絕佳案例。通過分析運動的起因與影響,學生能夠認識到國際政治的無情本質:國家間的合作與衝突往往以權力與利益為核心,而非道德或理想。這種教育有助於學生在全球化時代理解中國的對外政策,並培養批判性思維以應對複雜的國際環境。

5. 歷史與現實的連繫

五四運動的影響並未止於1919年,其激發的民族主義情緒與自強意識至今仍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例如,當代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強硬姿態與對主權的敏感,均可追溯至五四運動的歷史根源。將五四運動設為必答題,能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如何塑造現實,並認識到現實主義視角下歷史經驗對國家行為的深遠影響。這一點對於生活在香港這一特殊地緣政治環境下的學生尤為重要。

五四運動是中國在無政府的國際體系中追求國家利益與主權的歷史性表現,其意義超越了文化啟蒙,體現了國家自助與權力鬥爭的現實邏輯。香港DSE將其列為必答題,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國際政治的本質,還能強化國家認同感並連結歷史與現實。當今,美國領導人視國際社會如無物,無差別打压中國及其盟友,一切以國家利益為主,毫無道理和道德可言,再一次印證霸權欺負較弱小國的現實。為此,五四運動的背景因素仍值得今天青年學生鑽研,藉此了解新中國發展的起始及未來面對的困境。因此,任何人因為對政權和社會的不滿而否定歷史事件的重要性,是對學問和知識的侮辱。奇怪的是,教育局紇今仍未嚴肅駁斥此歪理!

文:張達明

民主思路 首席研究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