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擬引入境外合資格的海外培訓醫生在香港免試註冊執業,以應對日後香港社會老齡化,並增加人口與醫生的比例;與此同時,政府也同步將會增加兩間大學醫學院每年醫科學生的取錄和培訓名額,實行多管齊下。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持份者各有憂慮,有病人擔心海外培訓醫生或質素參差,也難釐定標準和水平;有本地醫生怕引入競爭,醫生數量增加而令診金往下調;也有聲音則關注怎樣釐定哪些境外大學醫學院的醫科畢業生可獲得豁免專業試等;也有意見擔心海外培訓醫生(雖然免試註冊執業條件只開放給香港居民)未必懂廣東話,難與病人溝通;也有人擔心免試註冊執業的醫生會湧入私營醫療市場「搵真銀」。
基層病人在輪候公營專科門診,往往需要輪候逾一年半,期間病情可能惡化,病人甚至在等候期間離逝。這種情況已持續多年,原因是醫生培訓數量追不上人口增長,而醫生在取得專科資格和在公營醫院取得臨床培訓後,或會跳槽到私營醫療市場,公營醫療資源僧多粥少,令公營醫療服務供求長期積壓,更雪上加霜。
其實,如果讓畢業自境外大學醫學院的醫科畢業生和海外醫生回流香港執業,變相是以境外大學醫學院資源培訓醫生服務本港,對香港特區應該是利多於弊。當然,香港醫學界個別人士或代表病人權益的聲音也會擔心,如果免試註冊執業,未有以考試門檻作把關,未能保證高質的公營醫療服務,也未能保障病人的利益。有諮詢建議按大學醫學院的排名作為豁免考試的參考,因大學醫學院排名可能與科研、刊發論文等扯上關係,卻未必與醫學院水平、教學語言、教學模式和臨床訓練直接有關。在回歸前,在英聯邦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科學生可以來港執業,相信香港人對海外培訓醫生制度並不陌生。
既然各界都有共識可以引入境外培訓醫生,只是在應否考試還是免試註冊執業、來自哪些大學醫學院的醫科畢業生符合資格,以及究竟在境外持有多少年執業經驗才符合計劃資格,境外培訓醫生在來港後又要在公立醫院完成長久的臨床訓練和實習期才能轉投私營市場存在分歧,所以更應該認真對待諮詢。
其實,現時香港也有境外培訓醫生在公營醫療制度,有的只是有限度執業,例如只能在醫學院進行研究或教書;只能從事麻醉專科服務或分析病理等專業。筆者認為,考慮到是次計劃只適用於持有境外醫生資格的香港居民,不需要入境處把關,但計劃宜排除整容醫療專業等非緊急醫療服務的申請者。此外,醫藥分家,以公帑資源把專科急症病人轉到私營醫療系統分流,又或仿效某些國家的醫學院把內科醫學士和外科醫學士分開培訓,也是可以紓緩香港的長遠公營醫療系統負荷。
文 :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