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朗普首月表現 找本港方向 文:吳家俊

特朗普就任短短一個月、 已弄得滿城風雨,全球多國為應對特朗普的關稅組合拳、威脅其他國家增加在美投資、恐嚇別國要多買美國貨、掠奪別國土地等等,首個月運用行政命令突襲, 近日針對中國、香港和澳門對美投資。各國領導被迫奉陪到底, 費煞思量。

在政治層面, 特朗普收縮開支政策, 對本港是正面的, 回顧97回歸至近年, 美國民主黨執政時, 投入支援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 美國國際民主協會(NDI), 支援本港的團體媒體作滲港活動較共和黨時期多。由於特朗普要節流, 他已選擇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美國之音》三個機構, 早前有報告指 NED每年都資助香港項目,到2018年已經投入超過1000萬美元。 美國參議院在2021年通過《戰略競爭法案》,提出從2022至2026年期間,每年撥款3億美元,部分用於資助反華媒體 , 該三個部門花費大, 特朗普首月就先解決這三個包袱, 的確可以理解, 此舉帶來的副作用, 自然是減少對本港的滲透和支援資源, 相信最近本港民主黨解散原因之一, 是預期財政緊絀, 未來難以為計。

特朗普認為香港再沒有特殊地位, 他會把香港與內地城市看齊, 過去依懶這個優惠的行業, 將受打擊, 香港就要對抗特朗普的看法, 千方百計繼續鞏固香港的特殊地位, 香港面對世界的出路, 就要令世界認為香港有別於內地其他城市。至於如何有別於內地其他城市, 就舉香港與台灣關係為例, 民進黨執政下, 透過傳媒蒙蔽台灣人民認識內地發展真相, 冷待官方正常交往, 香港的角色, 就可以加強與台灣民間交流, 促進兩岸四地人民之間溝通, 使特朗普留意到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

海峽交流議題繁多, 就近日美國處理俄烏戰事的手法, 都值得各方探討, 例如特朗普收取烏黑蘭稀土資源作費用, 使俄收兵停戰, 一旦他的方案最終成功止戰, 特朗普便會考慮套用此方法到海峽問題上, 美國正要求台灣把最具價值的芯片公司台積電轉移去美國本土, 台灣之後再無具價值的資產與美國作「交換」條件,將來若發生地緣武裝衝突,特朗普還會做無償的保護嗎, 相信這類議題, 兩岸四地官民都想琢磨探討。

然而特朗普善變, 嘗試憑他首個月的行徑準確推測未來動作, 亦不容易, 都要不斷更新研究, 雖然將來會面對美國不確定政策, 港府是不會踟躕不前, 所謂打鐵還須自身硬, 市民都見到本港正努力做好本地事務, 備戰特朗普2.0。

 

文:吳家俊

香港城市智庫研究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