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初,香港政經界為兩地「通關」而歡呼,還預期香港樓市及經濟會出現「小陽春」。很多人期望內地自由行會重臨香港,香港商界更認為很多內地資金將會「潤出去」。
一如所料,港商的期望全盤落空。兩地「通關」後,人流互通,市民的生活逐漸復常,但港商的「如意算盤」卻打不響。內地自由行算是「旺丁而不旺財」。內地旅客的消費模式與國際接軌,並不再於香港「爆買」。內地投資者亦沒有為香港地產商「托市」。更諷刺的是,原本港商預計內地自由行重臨,但卻迎來港人大規模北上消費的「新時代」。
在這情況下,有些人認為與內地「通關」後香港經濟仍沒有好起來,足見內地人消費力減弱,內地經濟亦非常差。但這只是一種「坐井觀天」的想法。
內地自由行不再來港「爆買」,內地投資者對港樓卻步,重點不在內地人購買力倒退,反而,這證明香港的吸引力不再。早在10多年前起,內地零售服務業的水平已大幅提升,有些大城市更明顯超越香港。本港自由行生意亦早在2015年起便開始走下坡。當時,香港零售業界心知不妙,但尚有很多不知底蘊的外國品牌來港投資,香港地產大財團當然繼續加租,並把潛在問題全盤忽略。
換句話來說,其實香港零售業早已後勁不繼。直至疫情後,環球政經形勢不穩,內地政府全力「拼經濟」及「保增長」;內地各行各業要爭扎求存,皆各出奇謀;或減價促銷,或提供更多優惠。此外,再加上人民幣貶值,內地產品及服務的「性價比」進一步提升,香港零售行業之不足,便進一步地顯現出來。
內地人來港消費減少,再加上港人北上消費,足證倒退的是香港本身。現時,港人北上消費,不再局限於購買廉價產品,而是涉及各行各業的產品及服務。港人「用腳投票」,周末紛紛北上。香港零售業不只敗給網購及直播帶貨,還是在「實體店」對「實體店」的情況下,完全敗給內地經營商。
兩地「通關」後,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香港零售服務業的「性價比」及「創新」都頗不及內地,焉有不敗之理?
香港零售服務業被比下去,只是整個局勢裡的其中一個例子。在內地全力「拼經濟」及「保增長」的情況下,各行各業亦會面對相同的狀況。當然,我們需要更多觀察,才可以仔細分析內地經濟的具體情況及其復甦之進度。
但無論如何,當內地全力「拼經濟」之際,其他國家及地區若不思進取的話,便多半會像香港零售業般,被內地產業完全輾壓。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