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業衰退是回應時代變遷 文:朱家健

日前,九龍城某戲院結業,在過去兩年,香港已有數間戲院相繼結束營業,其中更不乏集團經營的,這或歸咎於盜版和網上下載版權電影的行為猖獗,在疫情後,很多人的消費模式和娛樂模式也轉變,例如留在家裡,以網購「私人電影院」的投映設備便可以享受欣賞電影的樂趣,也有人可能發展其他娛樂方式或以做運動去消遣,而不少內地和國際「大片」也未有在香港上映,另有不少家庭在暑假和週末外遊,或索性到大灣區城市看電影,同樣打擊香港戲院業界的生存空間。

當然,各間戲院位於不同地區的商場,針對的觀眾群體也略有不同,有的觀眾專挑價格較大眾化的早場,有的觀眾希望坐在較豪華座位觀賞電影,最關鍵的是戲院每個月要支付租金、員工薪酬等固定成本,但是人氣電影的貴價門票並未有大賣,未有如期的「全院滿座」,直接看到戲院業的光輝時刻已流逝。

曾幾何時,香港戲飛大賣,黃金檔期一票難求,觀眾更願意「屈就」順應戲院播放電影的時間,更有觀眾樂意坐車從九龍到新界或位於「山旯旮」地區的戲院睇戲,當時,戲院根本不愁沒有觀眾。時移世易,個別曾是地區地標的戲院,已成為集體回憶。

過去的戲院也曾轉型、並在技術和設備提升,讓觀眾有更佳的視覺和聽覺享受,如更舒適的座椅、有更廣闊的大銀幕、有更理想的照明和冷氣通風,觀眾也可以在網上自助購票,並可預先在網上選擇座位,戲院也引進三維技術,觀眾在觀賞電影時須配載上特製眼鏡,這也見證了戲院業界的變遷,並隨著市場供求、觀眾口味和競爭對手去調整和升格服務。筆者印象中,香港戲院也曾「不務正業」發揮創意,跨業務結合,例如把戲院用來直播球賽,或為企業或團體提供包場服務,或作電影分享會用途。

現時,戲院業界的主要競爭者,並不是香港的行家,而是香港的其他娛樂活動,例如主題公園、「鬼屋」、「戲本殺」或「逃脫」主題遊戲、歌舞劇、博物館教學活動、電子遊戲、歷奇活動等,當然也有來自深圳電影院和社交媒體視頻的競爭,而香港和內地電視劇集也分薄了戲院的潛在客源。

戲院何去何從?戲院曾是無數情侶的約會勝地,也是不少人觀看刻骨銘心電影的童年回憶,然而,戲院是商業運作,它的去留,由市場供求作決定。要延續戲院的使命,首先觀眾須尊重知識產權,支付真金白銀到戲院看電影,而不是上網下載侵權作品,另外,也要減少從不同途徑的「劇透」,為電影內容保持神秘感和新鮮感。其實,香港的戲院較一些境外城市先進舒適,電影業界不妨可以洽談在戲院播放懷舊港產片,配上合適的字幕,並在境外向旅客推介以一百多元的票價,在香港觀賞電影的尊尚體驗,甚至安排部分參演演員在現場交流,特別允許在電影播放前開放予觀眾在座位錄像打卡,配合參觀星光大道、香港電影資料館和著名港產電影曾取景的地標等,發展特色本地遊,讓香港戲院和旅遊業同時起死回生,創造新商機,殺出一條血路。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