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是美元的「試驗場」? 文:寒柏

自從美國於70年代起放棄了「金本位」後,便積極地經略中東,並建構「石油美元」。但當時通脹高企,美聯儲連番加息,直至80年代中後期,才真正的成功把通脹壓下去。

從此,美聯儲的利息政策便越來越得心應手,並透過「利率政策」調控美國經濟。值得一提的是,於格林斯潘年代,美聯儲對通脹異常警惕,往往通脹尚未真正颷升,便會急不及待的加息。有時候,加息的力度亦會較重,時間亦會比市場預期長。即使期間股市稍為大跌,美聯儲亦不會停下來,並以調控通脹為首要任務。

當年美聯儲的這種態度,與時任美國總統列根所談及的經濟政策理念一脈相乘。列根於80年代初便已言明,即使會促成某程度的經濟衰退,亦需要先把通脹控制好。

因此,後來繼任美聯儲局長的伯南克所主張「從直升機上撒錢下來」的「量化寬鬆」政策,在推行前便難免要有非常深厚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持。伯南克認為,1930年的大蕭條仍通貨緊縮所造成;如要避免大蕭條重臨,便只能向市場輸入超額的通貨。

於2008年,美國因次按爆煲導至有大量衍生工具出現巨額虧損,甚至乎讓環球金融機構出現倒閉潮。在環球性信貸緊縮的情況下,美聯儲放棄了列根及格林斯潘年代的主張,並以伯南克的方法,透過好幾輪的「量化寬鬆」挽救美國經濟。

美國財金政策出現180度改變之前,除了需要有份量的學術研究及深厚的理論支持之外,似乎最好還要找一個活生生的「試驗場」,檢視該金融政策對社會所構成的影響。

在美國推出「超低息」及「量化寬鬆」政策之前,其實日本央行早已施行過相類近的政策。日本於90年代經濟泡沫爆破後,便一直奉行「超低息政策」,亦先後推出了好幾輪的「量化寬鬆」。有趣的是,日本的「超低息政策」並沒有構成貶值壓力,亦沒有為日本帶來高通脹。在近乎零息或低息的環境下,日圓甚至乎還有升值壓力,直至新冠疫情爆發後,環球產業鏈有不少整合及變化,再加上美元連番加息,日圓的「升值神話」才正式破滅。

總的來說,當年讓伯南克放心的是,日本央行早已奉行「超低息」及「量化寬鬆」政策,當時日本依然維持低通脹,並沒有貶值壓力。伯南克見「前車之鑑」,可以更安心的「出招」。

如此一來,日圓似乎成為了美元的「試驗場」。儘管兩個國家的情況不大相同,但日本作為一個擁有約1億人口的成熟經濟體系,其財金政策對社會所構成的影響,絕對有參考價值。

我們從日本身上可以得知,雖然日本作為一個成熟經濟體系,絕對有條件推行「超低息」及「量化寬鬆」政策,但這種消極做法卻進一步打擊日本的工業競爭能力及產業創新能力。日本經濟迷失超過30年,亦為整個日本帶來很多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有日本作為「前車之鑑」,美聯儲與日本央行不同的是,美聯儲於2008年「放水」後,便開始於2012年「收水」。及後,美國再遇上歐洲債務危機,只得延緩了加息步伐,並以超過一個利息周期的調控逐步推高平均利率。直至疫情爆發前,美聯儲始終希望逐步推高利息。

疫情期間,美聯儲只能放棄了原定的加息計劃,還反過來再次推行「超低息」及「量化寬鬆」政策。最終,美國通脹失控並升至8%,美聯儲卻只能再次啟動「加息」。

此刻,日本央行已無力堅持「零息政策」,無可奈何的加息後,日圓的跌勢卻持續。日圓貶值,能否帶動出口?如今,至少日本的旅遊業非常興旺,這次貶值能否刺激日本國內經濟?日本國民的生活質素能否得到改善?

日圓於近來的「大幅貶值」,似乎再次成為美元的「試驗場」。若日本透過貶值成功重構國內產業鏈,對美國來說便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例子。如日圓貶值後,最終無法使日本得到真正具意義的復甦,美國或會對「大幅貶值」的財金政策有得警惕。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