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星期忙於推廣關帝文化,也就是儒家文化中「義」的精神,沒空寫文章,筆動間也生硬了。寫文章,成了文人,講得很高雅一樣。未敢攀上「讀書人」的名頭,若閒散人放漫看别人文章,以慰藉乾涸的文化心靈。再細閱盧業樑先生在「中環一筆」群內分享的一篇文章,題爲《當代新儒家與新加坡的結緣》,勾起當年去「讀書」時的初衷。
回想自懂事始,覺必有日父母離我,而有不捨,亦無奈,投宗教尋解脫,卻仍始終有日分離,無助!後閱讀既多,《老殘遊記》中的「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對生命的無奈!又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人多以其字為最,然我最感序中為生命的悲嘆!,「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及至讀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體驗》,由對生命悲涼至誠敬,牟宗三先生的《生命的學問》,以活在當下的自強不息以回應生命,儒家對生命的誠與敬,原來就是生命的意義。
盧業樑先生分享的文章,當中提及的當代大儒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先生,他們的著作,為每一修哲學人不可不讀,並引以為論的必然參考書。很多人做學問以利益為前提,鮮有人以濟世匡時為目的。新儒指出人性「良知」為人類生活支柱,亦是人心本性,生命安樂之本。這正是中華文化核心,更是人心的根本。看國家地方有難,國民四方自發支援,無論誰掌治權,亦會戮力同心救援。憑「良知」,就是人類活動的道德依據,是做人學問,是人類各守其分,社會和諧的政治核心。可惜除了國家以民本為政外,世界各國包括香港均以利誘民為術,捨本逐末。儒學源於中國自身人文集成,影響國民最深,將來亦必在資本主義、神論與捨離思想的真相大白後,成人類人文精神的支柱。
香港教育制度並非以德育為先,更非以中華文化心性良知為本。有時似文非文,似術非術,可以說無本末之序,或缺因材施教,浪費了多少人才。特區政府直接向外搶,卻沒有為未來而教,人才政策,終難以長久。
說了多少自以為是的荒唐言論,或可以與「書生」一詞沾上邊。然而「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多説只是自發不平鳴,唯感歎人生終有盡,憑借秋聲,盡「書生」使命,縱世道有殊,當誠敬自強,存中華文化一點「真心」!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