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看年輕人輪公屋 文:戴子魚

香港年輕人充斥「輪公屋」心態引起特區政府關注,多位高官青年導師上身,期期以為不可,特首李家超奉勸年輕人,如果為一間公屋而浪費自己及夢想,相信最終會後悔,年輕人應該去追夢,得到的結果將是公屋給予的「一百倍甚至無限」。

近年社交媒體流行「得公屋得天下」的說法,房屋署統計數字反映年輕人「輪公屋」之風於今尤烈,過去5個年度新登記非長者一人申請者中,30歲以下的新申請者比例佔52%至59%,其中上年度共有7,300宗新申請,有3,800人不足30歲,佔比達52%,有年輕申請者更聲言,為了確保符合資格,寧願拒絕加薪加班減少收入,避免因薪酬高於入息上限而被剔出輪候行列。

這種心態是否「躺平」或廢青腦袋?為一棵小樹放棄整個森林值得嗎?或許,嚴厲點說是胸無大志,目光短淺。然而,部分年輕人不惜代價,寧願賺少啲、降低生活質素,也要無奈出此「下策」爭取入住公屋,可謂目標明確,少少苦楚等於激勵,沒有決心和毅力,根本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有這種心態的年輕人其實潛能無限,又有堅忍精神,可惜只為追求人生「小確幸」而付出不符比例的努力,倘若及時導入正途,把動力投放於正確方向,相信這些年輕人往後將會有不一樣的際遇。

同樣一個有瓦遮頭𡚒鬥目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改變了社會大量基層家庭成員的命運,那時的木屋區族和板間房族搭上黃金列車,透過自身努力向上流,脫貧加入中產行列,人生目標由住公屋、居屋、私樓,到細屋搬中屋、中屋搬大屋,住港島中西半山,再直上山頂,這些「人辦」比比皆是,今日苦口婆心鼓勵年輕人要有志向的特首李家超,童年家住蘇屋邨,是名副其實的公屋仔,現已貴為禮賓府主人,那些年實在有說不完的改變人生美好故事。

香港地狹人稠,公私營房屋供應量長期不足,從來都存在不易居難題,然而當時的房屋政策目標,始終有條讓低下階層以公屋為起點,通往私樓的房屋階梯;低收家庭獲編配入住公屋,繳交廉宜租金,得以改善生活水平,累積財富,沿着房屋階梯躋身居屋、私樓,成為有產階級,所交還的公屋單位又分配予另一個基層家庭,展開新一輪房屋階梯流動循環不息。

可惜這條推動基層得圓置業夢的房屋階梯,被前任特首曾蔭權錯誤決策一手摧毀。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香港經濟下行,樓巿崩潰,特區政府救巿宣布放棄「八萬五」房屋政策,停建居屋、 以勾地表取代定期拍賣土地和停止拓展土地儲備,曾蔭權在2005年接任特首,當時樓市已開始重拾升勢, 但他未有及時調整政策,復建居屋及開發土地,坐視樓價如脫疆野馬飇升,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對外界要求政府重新主導樓巿充耳不聞,直至七年後任期即將屆滿,始在國家領導人明確要求「認真回應巿民訴求」之下,宣布復建居屋及打擊樓市辣招,可是曾蔭權之前不作為已造成難以補救的傷害,房屋和土地供應不足缺口難以彌補,房屋階梯頓成空中樓閣。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作孽,則禍延子孫,曾蔭權剛愎自用,維護地產商利益,導致樓巿供求失衡,樓價脫離經濟基調,年輕人沒有「父幹」,能夠憑一己之力置業解決居住難題,置身人生勝利組未來社會精英行列,羨煞幾許基層年輕人。

無疑,近幾年經濟進入下行周期,樓價也掉頭回落,可是基數太高,年輕人仍然難以負擔,而且隨著香港經濟進入轉型期,不少工種工資增長停滯,甚至減薪,年輕人置業夢可望不可即,調整起跑點,加入輪候公屋行列,其實也是給自己爭取多一個解決居住問題的機會,既然機制容許,實在看不到為什麼要受到非議。

不妨仔細看看年輕人輪公屋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其一是早申請早「享受」,所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正正反映年輕人不放過任何機會的進取心態,未來充滿變數,給自己多一個選擇機會有何不可?香港人從來都是「機會主義者」啊;其二是年輕人成功申請入住公屋單位,解決了居住問題,在方寸之地站穩腳跟,邁步人生路,有機會複製上一代沿着房屋階梯向上流的方程式;其三,確實不能排除部分輪候公屋的年輕人屬於躺平族,認定住公屋就是他們的人生舒適圈,所謂人各有志,香港仍然是自由社會,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總不能期望每個年輕人都胸懷大志,只要此種消極心態並非年輕人主流,就由他去吧,相信這些極端例子只屬極少數。

從來心態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動,香港過往成功之道在人才,上一代看到年輕人躺平和滿足於「小確幸」生活,難免感到恨鐵不成鋼,政府官員憂慮人力資源質素下降,影響未來競爭力,導致香港未能跟上國家全方位發展的快速步伐,但是時代不同了,今日年輕人普遍更自我,情商和抗壓能力也有待加強,需要更多理解、鼓勵、認同和支持去建立正向人生觀,站在對立面批判、貼上節衣縮食輪公屋等於「扭曲人生」的標籤,效果適得其反。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