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治追殺國民黨,宛如威權時代重現 文:陳國祥

民進黨在立法院席次排名第二,國民黨和民眾黨聯合起來席次過半,民進黨備受掣肘,施政難以暢行,所以發動「大罷免」,意圖重回全面執政時代。

國民黨不願屈居挨打地位,也發動「以罷制霸」行動,但由於操作不嚴謹,出現諸多「死人連署」,各地地檢全面進行調查,偵辦「偽造文書」疑案,國民黨各地方黨部被搜索,多位黨工和國會助理被傳喚甚至聲押。

這個偵辦行動固然師出有名,但偵辦對象集中於國民黨人,而且行事之急、動作之大出乎尋常,所以引起司法介入政治以及政治追殺的疑慮與抗議。

國民黨在繳交第一階段連署書時,確有瑕疵,不無違法之嫌,但民進黨政府主導下的檢調單位急如星火,動用司法資源,展開鋪天蓋的偵辦,以刑事罪嫌論處,讓人懷疑是小題大作,不成比例,有政治操弄與迫害的用心。

這種懷疑確實有理有據。論者首先在問:到目前為止,所有偵辦動作都只針對罷免民進黨立委的團體和個人,但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連署也傳出不少問題,為何不去未查辦?是否選擇性辦案?

其次,從刑事罪責來看,即便「死亡連署」成立,罪刑也不重,但檢方採取大動作搜索、聲押、重金交保,若說沒有政治操作意圖,誰人能信?

再說,這類案件證據完整保留,不會消失,基於不造成政治後果的考量,通常是事後偵辦,如今卻急如星火,時機點落在第二階段連署期間,必然造成恫嚇效果,影響連署,政治用心難以掩飾。

過去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政治辦案層出不窮,民進黨強烈抗爭,但在執政之後,也模仿跟進,政治介入司法斑斑可考。比如,將民眾黨支持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在涉及助理費案後立即停職,民眾黨前黨主席柯文哲的京華城案長期關押,對於諸多非民進黨人涉案的小案動輒「小案大辦」、「押人取供」、「媒體醜化」等手段處理,政治考量的用心難以否認。

民進黨如今以威權統治時代的國民黨政府為師,不斷利用司法整肅他群人士,無所不用司法之極,罔顧司法在該有的正當性與中立性。這回針對罷免案涉及偽造文書的偵辦,從程序時機、法律適用及檢察官角色都大有可議之處。

罷免連署文件為具體存在的書面資料,交由選務機關審查及保管,不存在滅失的風險,何況罷免連署尚在進行中,是否成案而必須立即偵辦不無疑問。一般而言,檢調為了避嫌,對於與選務相關的爭議性刑事案件,多先迴避,再於選後偵辦。現在檢調反其道而行,大規模發動搜索、約談甚至聲押相關人員,其必要性與合理性令人存疑。究竟有何不可延遲的急迫性?而且,選擇性偵辦在野黨發起的罷免行動,說沒有政治考量如何讓人信服?

依法而論,罷免案涉及的罪嫌多為偽造文書及個資法,性質輕微,有的甚至屬於告訴乃論,這類輕罪原一般是循行政程序先行處理,選務機關審查後刪除瑕疵連署,若實有惡意偽造嫌疑,才有必要移送檢調偵辦。如今民進黨完全掌控的中央選舉委員會小題大作,一發現可疑情事即向檢方告發,檢調隨即以強制手段聲押多名黨工與志工,政治意圖極其明顯。

主導其事的檢察官雖屬行政人員,但依據司法獨立原則,他們並非行政命令的執行者,他們的職責是擔當國家公益之代表人,於偵查與起訴中,應維持客觀中立,不容有政黨立場,以免讓人產生「司法助攻」的聯想。司法不應成為執政者鬥爭政敵的工具,所以必須嚴守界線,堅持政治中立原則,否則將侵害法治價值,損毀司法公信,重回政治威權體制清洗異己的覆轍。

文:陳國祥

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