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施政報告推出,其中有多項有關教育的政策,包括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增加資助八大非本地生的限額,以人文及科學兩科取代常識及推動愛國主意教育。諸多相關政策顯示特區政府重視教育,且把教育與香港發展連結得更深,「教育」儼然由輔助發展的角色逐漸演變為推動發展者的趨勢。
建立北都大學教育城及增加非本地生資助學額
施政報告指北部都會區會預留用地供八大及自資院校發展,建立「北都大學教育城」,院校得以建立新校區,有更多優質硬件以提升科研和教學能力,支持全球收生,絕對有利建立香港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假使院校可適當運用這些土地或促使原校校區有更多空間,提供更多宿位,想必可大大增加香港高等院校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撥款增加非資助學額直接令八大有更多空間招收一帶一路及周邊地區的學生,也呼應以上擴大香港大專院校園區的政策,環環相扣。
「北部都會區」預留辦學用地予國際學校
施政報局特別強調當局會密切留意國際學校的供求,並預留辦學用地。香港積極「搶人才」,各方高端人才攜帶家屬赴港,提供適合其子女的國際教育非常重要。北部都會區乃未來經濟及社會發展核心引擎,滿足高端人才家庭的教育配套必不可少。這些尚未出現的學校的選址、教學質素及辦學特色隨時影響人才去留,實在必須及早細心規劃。
常識拆科與落實愛國主意教育
關於基礎教育,施政報告也提出重大改革,小學課程則有一重大改革,25/26年起,小一及小四將以人文科及科學科取代常識科。推行優質STEAM教育乃世界大勢,關係社會長遠發展。重設科學科,加強學生基礎科學教育,將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有利新一代和香港未來發展。至於如何培訓教師,促進商校合作則是收穫以上改革成果的關鍵所在。
當局即將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集中協調推動愛國主意教育。培養優質國民,鞏固國家安全,為香港和國家持續穩定發展建立良好基礎。香港有序有效地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將向世界說明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兼容並蓄,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
招生仍須加把勁
施政報告有關教育政策的方向非常明確,然而其中卻有兩個非常大的問題未有觸及。其一乃鬧得學校人心惶惶的殺校問題,其次為全球招生的效率問題。一言蔽之,就是「招生」問題。
香港出生率在低位徘徊,政府特別推出資助新手父母政策,但對因爲收生不足而頻臨殺校的中小學實在是遠水難救近火。至於高等教育國際化,若招生力度薄弱,生源不夠多,不夠廣,最終將浪費大量寶貴資源。當局對周邊地區積極推廣香港教育優勢及發展潛力之餘,學校應當與不同校外教育機構積極合作,設計有利彼此發展的協作方案,善用私營機構的市場觸覺,打通不同收生管道。
其實本地學校對聘用招生機構一直非常保守,深怕敗壞校譽。筆者建議當局協助學校訂立清晰指引,輔助學校以更開放的態度與不同機構合作,從根本增強招生力量,令全港的教育系統添活力,建立香港為招生網絡滿全球的國家教育樞紐。學校行保守穩健之策無可厚非,當局適當地介入,促進各方聯盟合作,將為香港成為國際教育之都吹起勝利號角。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