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關於香港已淪為「國際金融遺址」的論調不攻自破。在經歷全球經濟動盪與美國關稅衝擊後,香港金融市場反而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活力。 這個現象引發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香港要實現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能只依賴地理優勢與歷史積淀,而必須建立一套世界一流的上市監管制度,這將是決定香港未來金融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國際金融中心彼此的競爭本質上是制度效率的比併。 2008年金融海嘯的教訓歷歷在目,美國當時放鬆銀行的監管直接導致系統性風險爆發。 這一歷史經驗說明,單純追求市場規模而忽視監管品質無異於飲鴆止渴。 反觀香港,其優勢在於能汲取國際經驗,在保障投資者權益與提升市場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 新加坡等競爭對手的崛起再次提醒我們,監管制度的現代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之道。 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近年來推動的改革,其中包括審視上市要求和上市後的持續責任;檢視上市規例和安排,改善審批流程;以及研究優化雙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門檻等,這些舉措正是朝著提升市場質素與國際競爭力的方向穩步邁進。

構建一流上市監管制度旨在於完善制度及加強執行力。 具體而言,應建立更清晰的上市程序指引,讓市場參與者對審批標準和時間有穩定的預期;同時加大資源投入,特別在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文件審查與風險識別,這既能提高效率又可降低人為錯誤。 香港交易所推出的FINI平台就是很好的開始,未來還可進一步擴大至AI在招股書審查、財務數據核驗等方面的應用。 更關鍵的是建立服務承諾機制,對上市審批各環節設定明確時限,這將大幅提升香港作為上市地的可預測性和吸引力。

監管現代化有賴市場參與者的共同進步與配合。 要實現香港金融市場質的飛躍,監管者、上市公司與投資者需通力合作。 一方面,監管機構應加強對投資者教育,幫助市場辨識企業品質與投資風險;另一方面,也需透過制度設計引導上市公司提升其治理水準,例如,讓資訊更大透明化、給予具治理規範的企業更大審批便利,藉此形成良性的市場篩選機制。 這個做法既能降低優質企業的合規成本,也能幫助投資者識別風險,實現監管資源的優化配置。
香港金融市場的復甦不是偶然,而是多年制度建設積累的結果。 面向未來,香港應以建設「智慧監管體系」為突破口,在維持國際標準的同時,創造高審批效率及低成本的新優勢。 這不僅是應對新加坡等競爭對手的戰略選擇,更是持續國家金融開放大局的必然要求。 當香港的上市制度既能防範風險又能激發活力,既能對接國際又能服務內地時,香港必在全球金融格局中佔據更為關鍵的位置。
文:陳進雄
民主思路 理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