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些眼神道盡了社會對「窮遊」的偏見與誤解。
「含住金鎖匙出世」的人,永遠不會明白草根階層的感受。他們不曾經歷在茶餐廳計算每餐預算的日子,也不懂為了省幾塊車錢而寧願步行半小時的掙扎。對他們來說,旅行是頭等艙、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廳的組合;而對基層的人來說,旅行可能僅僅意味着「我終於能親眼看看這個世界」。
「窮遊」之所以被質疑,本質上是因為它挑戰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沒有錢,你就不配擁有體驗的權利」。那些批評窮遊的人,或許從未想過,香港本身就是由無數「窮遊者」建造的。上世紀的移民擠在狹窄的船艙、車箱抵港,他們的行李裏只有幾件衣服和一點乾糧,何嘗不是最早的窮遊者?今日在中環寫字樓俯瞰維港的精英,他們的父輩或祖輩,可能也曾是深水埗板間房裡的「窮鬼」。

經濟學家范伯倫在《有閒階級論》中早已指出,炫耀性消費是階級區隔的工具。當我們嘲笑窮遊者「拉低旅遊品質」時,實質是在維護一種階級特權。「百元商店」、「青年旅舍」等低消費文化都證明,低消費旅行非但不損害城市形象,反而培養出更可持續的旅遊生態。這種樸素的參與,比許多「打卡式旅遊」更接近旅行的本質。思想家波德里亞所批判的「符號消費」,在窮遊者真實的觸摸與凝視前顯得蒼白無力。
真正的城市包容性,不在於五星級酒店的數量,而在於能否讓不同階層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全國多個景區其實都有淡季旅遊優惠政策,敦煌、黃山、千島湖、武夷山、西藏、內蒙古、九寨溝,還有不少景區都會推出限時免票活動,甚至連北京故宮有特定的免費開放日,這些政策都是城市文明的體現。

香港的魅力,正在於它能同時容納半島酒店的下午茶和油麻地果欄的庶民活力。這些地方不需要高消費,卻承載着最真實的市井生命力。那些認為窮遊會「拉低」城市格調的人,或許從未真正看懂這座城市。
旅行不該是階級的通行證,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當我們為窮遊辯護時,我們守護的是一種更基本的價值——在這個日益分化的世界,仍有一些體驗,應該屬於所有人,無論他們口袋深淺。
畢竟,一座偉大的城市,從不會問:「你帶了多少錢來消費?」
而是會問:「你帶走了多少故事和回憶?」
文:葉浚生
民主思路地區幹事、元朗分區委員會委員、元朗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