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俄羅斯 文:悠然

我這次主要去俄羅斯繁華的西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是俄最富貴的地方,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只能寫我看到的,下面寫的都是拉雜而談。

在去俄羅斯之前,我以為中國車會佔一個很高的比例,因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的高增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俄羅斯市場的增量,有近80萬輛的出口量來自俄羅斯市場。

去了兩大城市,我認真的觀察路上的汽車,還每天記在筆記本上,大抵是德國車佔了60%,日本韓國車(莫斯科的的士多是韓國的現代)佔了30%,剩下的是俄羅斯自己的車和中國車,中國車主要是紅旗、奇瑞和吉利,比例小於10%。俄羅斯的電動車不多,8日的旅程中只看了三輛特斯拉,估計和汽油便宜和冬天長久有關。

難得一見的中國車。
難得一見的中國車。
聖彼得堡冬宮前的歐洲車
聖彼得堡冬宮前的歐洲車

我問了聖彼得堡人會買中國車嗎?他說「開過歐洲車就不會開中國車!」

這反應很像五年前大城市的中國人對國產車的態度,感覺是一種成見。對俄羅斯兩大城市的市民而言,崇歐洲愛美國還是頗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中國貨仍是有次貨的感覺。

不過,我在機場、大商場都看到大量中國車的廣告,中國車席捲俄羅斯,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車排山倒海的廣告。
中國車排山倒海的廣告。

俄羅斯辦事效率低也頗開我眼界。

我們經歷了10個小時的飛行,下飛機之後辦理入境手續,俄羅斯入境處排長隊,而且指示非常不清,大量的隊伍是散亂的,不知哪一條隊是龍尾,一個小時的等待是常事。

入境的人遠不如香港機場多,所以主要還是俄羅斯人辦事效率,最有趣的是在我們排了近一個小時過關後,行李居然還未送到行李帶!

機場不到20人排隊,但要用一小時才能辦理完。
機場不到20人排隊,但要用一小時才能辦理完。

效率低我整個旅程普遍遇到的問題。

然後是服務粗糙。我們在兩市都住在五星級酒店,要求就不止是乾淨清潔,還要貼心的服務,但在很多地方卻看到俄人的粗疏。例如杯墊明顯多月沒有換、很多地方都有厚塵;有一次發現房間沒洗頭水(護髮素卻有四支),打電話到前台,要一個小時後才送到,然後是送來了一大堆沐浴露、護髮素、洗頭水,明顯是服務員之間的溝通非常失敗,服務員的心態十分敷衍。

公共設施大多建在蘇聯時期,但蘇聯已倒台了三十年,很多設計還是問題多多。如地鐵入口都很隱蔽,通常是一個很小的門,上面貼有一張帶顏色和地鐵標誌的小紙條。香港兩條地鐵線相交的站名是同一名,如九龍塘,而在莫斯科同一個地鐵站但不同的地鐵線則是不同的名稱。

當然,莫斯科的地鐵別具風格,也是美侖美奐,每個站都是打卡聖地,只是人性化做得頗差。

莫斯科地鐵就是防空洞,所以極深層,但地鐵只設扶手電梯,有電梯的不多,輪椅、嬰兒車,以及提著大件行李的人如何使用?

兩大城區的道路上沒有過街天橋,人行道也很少,一般得走地下隧道,但
隧道多是樓梯,還是老問題:輪椅、嬰兒車,以及提著大件行李的人如何使用?

俄羅斯地鐵站(包括巴士站)間距很長,無法跟香港的相提並論,香港一般是300-800米有一站,而在莫斯科通常得2公里以上間距;接駁通道也長,走十分鐘是常事,甚是不方便。

免費的公共厠所不多,地鐵站裡、街道上鮮有免費厠所,中小型商場內的廁所都要收費,一般每次要50-80盧布。

兩大城的高樓大廈不要說和香港比,也遠比不上內地的一二線城市,很大一部分建築是赫魯曉夫時期建成,至今城市裡還有蘇聯時期建的廢棄廠房。俄羅斯的普通人普遍是住在蘇聯時期的房子裡,當時是免費發放的公寓,為了疏散市中心的人口。房子的面積不算大(歐洲標準),最常見的是在500-800平方呎之間。不過,導遊說不少市民在鄉村有小別墅。

兩大城超級市場不算多,便利店也不太普遍,買東西要走一段路。大商場都很「老式」,賣衣服、食物、手信和日用品為主,在莫斯科最美的國家百貨商場,最多的小店是賣雪糕汽水的,感覺像香港8、90年代的百貨公司。

外賣不是很活躍,八天之內我只看到8個送外賣的,都是騎着自行車、東方模樣的。導遊說點個外賣,得等一個小時以上才能到手!送餐方式奇特又慢悠悠,有騎自行車的,有坐地鐵的,有踩滑板的,甚至有走路送餐的。

共享腳踏板機車
共享腳踏板機車

路上只有共享腳踏板的機車,但使用的人不多。

很多公共場合室內不能穿大衣,哪怕是天氣再冷。比如在餐廳裡,或者學校、辦公室、博物館、教堂、宮殿城堡等等,都是必須脫掉大衣,寄存了才可以進去。我也不清楚其中原因,可能是文化不同,在他們看來穿大衣進某些場合,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根據列瓦達民調顯示,最喜歡的外國人是白俄羅斯和中國,其中喜歡中國的人佔據了70%。

但在俄羅斯8天,我感覺俄人對中國人不太友善,估計原因是遍地中國旅遊團留下不好的印象:吵、不講秩序。如在酒店大堂手機聲音外放,不顧旁人高聲嬉戲,在景點插隊等。我有一次去東教教堂,看到中國旅遊團的大媽在附近拿著紗巾拍照,過後又奏樂起舞,周圍的俄羅斯人示意安靜。

還有一點頗出我意料之外是俄羅斯大城市的人多不會英語,問了多次路,不是用肢體語言,就是用翻譯機,有些年輕人會用德語溝通。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