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稍微退卻,但本港失業率仍然維持在6%的高位,而且多個與旅遊相關的行業成為失業和就業不足的重災區,基層打工仔收入大減。不過在這個講求金融科技(FinTech)的年代,原來有不少人藉着推廣開戶而打零工。
筆者這日與一位90後閒聊,他本來做導遊,疫情影響過去兩年收入大減,只能靠其他工作幫補,做過送外賣等工作。但去年下半年,他發現有不少虛擬銀行紛紛推出虛擬現金獎賞,每個人開戶後有一個邀請碼,只要其他人用這個邀請碼開戶,他就可以獲得現金獎賞,一般以百計,而且被他推薦的人開戶後也有獎賞。他自問人脈頗廣闊,就到處推薦身邊的人開戶,成為了他的一條賺錢捷徑。試過一個月有過萬收入。
最近這位90後又藉着消費券熱潮賺了一筆。據他介紹,原來某個參與消費券計劃的電子錢包也推出了類似的現金獎賞計劃,推薦一個人就有25元獎賞,每人每日最多可以推薦100人。雖然看起來沒有虛銀開戶的過百獎賞吸引,但這位90後有自己的見解:「虛銀開戶畢竟不是硬需求,好多人都是試試的心態,上了年紀的更難推。但消費券是人人有份的硬需求,身邊個個人都是潛在客源,反正這些電子錢包本身就有優惠券吸客,我只要幫幫手,不少老人家其實都願意接觸新嘢。」他還計過一條數,說如果日日可以拉到100個,一個月下來可以有七八萬收入,他日日企街都願意。
可能是嘗到甜頭的關係吧,他認為自己已經做了金融科技年代的推廣員,隨着香港的數碼經濟蓬勃發展,類似的着數會陸續有來。
事實上,在內地有一個詞,叫「新就業形態」,國務院7月7日展開常務會議,其中一項議程是確定了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以出行、外賣、即時配送等行業為重點開展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要求企業不得制定損害勞動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標等。其實很多這個世代的工作,例如UBER、滴滴、外賣、家教,都是基於一個APP,沒有底薪、多勞多得,類似於自僱人士,現在國家已經認為這是一種就業形態,需要切實保障就業者的權益,包括社保、醫保、養老保險等等,下一步可能都會涵蓋這些人。相對而言,香港在數碼經濟上比較落後,在打零工方面的保障也顯得比較落後。
聽完90後一席話,我覺得隨着移動互聯網發展,未來的勞動分工可能大為改變。企業與其去請個長工做推銷員吸客,倒不如讓所有客戶去做拉客仔,每個人都在打很多份零工。這種工作模式,更適合崇尚工作生活平衡的年輕人。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