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因應福島排核廢水禁日產食品海產 整個太平洋的魚類仍可食用嗎? 文:姚潔凝

東京電力公司已於2023年6月5日開始,把經處理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經稀釋的核廢水注入海底管道,稍後將排放出大海,但該公司同日發表報告,指5月在核電站附近水域捕獲的魚,體內輻射物「銫」的含量達到每千克1.8萬貝克,超過日本法例規定標準的180倍。核廢水尚未排放出海,鄰近福島核電站的魚輻射含量已超標,證明福島的核洩漏自2011年3月由地震引發海嘯所造成的核電廠破壞,12年來都有持續進行。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於6月11日向傳媒透露,香港政府表明當日本政府一旦公布排放,即禁止相關風險地區水產品進口,禁令不止涉及包括福島和鄰近共5個縣份,抽驗的輻射元素也不僅現時的「伽馬」,連Alpha、Beta亦會做。

輻射對人類的致癌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據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於2023年1月所發表的全球及亞洲癌症國家排名中,位處太平洋水流的澳洲和新西蘭,其癌症發病率在全球排行首兩位,每10萬人就有約423至452人罹患癌症,美國排行第四。而在亞洲中,台灣、日本、南韓和新加坡排名最前,每10萬台灣人就有316人有癌症,日本的癌發病人數為285人、南韓是243人,新加坡和香港相若,分別是233和230人。這些數據反映,經濟越發達生活條件越好的國家,癌症發病率越高。而且,只要我們研究太平洋的海洋水流,不難發現日本福島的核廢水會先向北流向北美洲,然後南下經赤道流向澳洲新西蘭,再向北流向台灣等亞洲沿海地區。如果科學家多就癌症與海流相結合做研究,有可能發現福島核廢水與癌發率有關聯。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同意日本可以把核廢水排放至太平洋,該機構和日本政府均沒有對全球人類健康作出負責任的決定。現在尚未排放,附近海域的魚類已超過安全水平,又如何說服其他國家,去接受這個「經稀釋處理」便對人體無害的謊言呢? 現在的世界真的越來越不安全,除了地緣政治局勢嚴峻外,國際機構和所謂民主國家的領導,為求加大自身的個人利益,免除自身任內的責任,提出那些所謂的解決辦法,無視所提出的政策或方法,對人類和全球所造成的長遠影響,這便是西方民主制度製造出短視政治領袖之禍害。內地和香港人均熱衷於去日本、台灣、南韓、澳洲和新西蘭旅遊,反而把自己和家人曝露於高輻射污染的環境。

作為平民百姓,注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最基本的責任,造成各個地區癌症發病率的不同原因有很多,比如基因差異、生活方式、環境和醫療保健等,另外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高,生活條件良好,醫療設備完善,他們的人均壽命都比較高,高齡化也是我們面臨的癌症風險因素之一。在所有癌症死亡病例中,高達87%的人年齡超過50歲,幾乎有一半發生在70歲或70歲以後。14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約佔癌症死亡人數的1%。古語有云: 「醫食同源」,要食出健康,以食代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為著下一代著想,我們能做到的便是少吃魚類海產,對日本製的食品海產和水果,要注意來源和產地,去日本旅遊更是可免則免,注重飲食均衡和多做運動,以做好自己為原則,才能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文:姚潔凝

中觀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本科修公共及社會行政,香港大學房地產碩士。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